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出血是急性脑血管病中的危重类型,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均高。对于部分中等或大量出血的患者,内科保守治疗难以显著改善其预后,而传统的开颅手术方法的创伤大,风险高,尤其对深部出血效果欠佳。近年来,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简称“微创术”)的发展为脑出血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该方法操作简单,创伤轻微,不需要复杂精密的定位仪器,可行性高。该方法可有效清除血肿,降低颅内高压,减少继发性脑损伤,在中国基层医院已广泛普及,但在国际上来源于我国的相关报道较少见。本文拟观察微创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相关安全性,并分三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CT定位-下微创血肿抽吸和液化引流术治疗脑出血:一项单中心的临床对照研究目的:比较微创血肿抽吸和液化引流术与内科保守方法治疗脑出血的效果安全性,阐明微创血肿抽吸和液化引流术的确切疗效。方法:以2006年1月至2008年11月间我科收治的原发性幕上脑出血患者(血肿体积≥30ml)为研究对象,根据严格的纳入标准,按照病人或家属意愿进行分组,将患者分为微创治疗组(微创组)和内科保守治疗组(保守组)。比较两组患者发病后一周格拉斯哥意识障碍(GCS)评分,血肿体积变化百分比,中线移位变化百分比,住院期间的死亡率,再出血发生率,对半年后的生存质量行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并同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项研究中,微创组61例,保守组39例。发病后一周,微创组的血肿体积显著减少,血肿体积变化百分比明显高于保守组(P<0.001),中线移位变化百分比明显高于保守组(P<0.001),平均GCS评分明显高于保守组(P<0.001),住院期间病死率明显低于保守组(P<0.001),但微创组再出血的发生率较保守组有增高的趋势(9.8%vs O%)。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发病半年后微创组患者较保守组患者更易获得较高的GOS等级(P=0.011, OR=5.668,CI:1.489,21.581)。结论:与保守组比较,微创血肿抽吸并液化引流术能显著改善脑出血患者的意识障碍,减少血肿体积和缓解占位效应,降低住院期间死亡率,并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不过,该操作也可能诱发再出血。第二部分脑出血微创术前血肿扩大对术后再出血风险的影响目的:微创血肿抽吸引流术是治疗脑出血的一种极具广阔前景的操作技术。本研究拟讨论微创术前血肿扩大对术后再出血风险的影响。方法:经过严格的筛选,共有128例行微创术治疗的脑出血患者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在发病后6小时内经头CT检查确诊为脑出血,然后发病后24小时内复查CT明确是否存在微创术前血肿扩大。所有微创术均在发病后6小时后进行。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术前血肿扩大组(组A)和非术前血肿扩大组(组B).记录所有患者术后是否出现再出血,以及相关临床表现。结果:本研究中,共有49例患者在术前被发现有血肿扩大,两组共有16例患者术后出现再出血。两组的尿激酶剂量,引流液体积,抽吸血肿体积,单针/双针穿刺人数比例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674,0.212,0.831和0.862)。两组患者术后再出血的发生率,残留血肿的体积和意识障碍评分的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P=1.000,0.894和0.969)。而且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死亡率的差异也不明显(P=0.389)。结论:本研究的数据提示,微创术前血肿扩大并不会增加术后再出血的风险。第三部分脑出血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后死亡风险的术前评估目的:利用术前临床特征对脑出血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后死亡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估。方法:对138例行微创术治疗的脑出血患者的术前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术后死亡的情况,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结果:术前意识水平是影响微创术后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偏回归系数=0.507,P<0.001),而且死亡患者术后存活的时间和术前意识水平密切相关(偏相关系数=0.622,P=0.008)。结论:本研究数据提示,意识水平是微创术前评估患者术后死亡风险的重要依据。研究总结第一部分研究内容确证了微创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第二部分强调了微创术对于伴有急性期血肿扩大的这一特殊脑出血群体的安全性,第三部分筛选出了有助于预测术后死亡风险的临床特征。本研究证实微创术能有效清除颅内血肿,改善患者意识障碍程度,缓解血肿占位效应,降低死亡率,减少肺部感染风险,进而改善患者远期生活质量。本研究证实了术前血肿扩大不会增加术后再出血的风险,进一步强化了该操作的安全性。本研究还证实了术前意识水平是评估术后死亡风险的重要因素,有利于患者急性期预后的判断。这些临床报道在目前国内外均比较少见,创新性强,而且对于临床实践具有非常积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