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掖县艺文志》是從汉高祖四年置掖县,至1988年撤县改萊州市之前,掖县人著述的总目录。掖县原名“夜邑”,最早见於《戟国策》:“(齐襄王)益對安平君以(田單)夜邑萬户”。以掖水得名。汉高祖四年始置掖縣,為青州東萊郡治。掖县設县兩千多年,文化底蕴深厚,忠臣名宦、文化学术名家、書畫名家辈出,且大都有著述傳世。前人著書立言,實為不易,後生晚輩自常極盡搜羅整理之力,完善掖縣之文献,以彰顯掖邑之著述与文化。近代文献家、出版家张元濟云“睹喬木而思故家,考文献而愛舊邦”,正道出了整理乡邦文献与愛国爱家的密切聯繫。“艺文志”的含義,自班固《汉書·艺文志》以来,一直指一代或一地著述目录。但有些地方志中的“艺文志”则同時兼有地方诗文選集的含義。掖县县志中的“艺文志”類目,是总集性質的,收錄的是有关掖县的诗文,“著述”类目则是地方著述目錄性質的,著錄了一部分掖人著作,但僅僅是羅列撰人、書名而已,搜羅不夠完備,體例不夠完善。於此考掖县之文人著述,可謂是“文献不足徵也”。我们這裡纂修《掖县艺文志》則是沿用《汉書·艺文志》的含義,性質為掖县歷代著述的目录。我们認为,地方藝文志本身具有文化積累、傳承的意義,有益于保存、發扬地方歷史文化。地方艺文志也是國史艺文志的一部分,正是有了對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才能给国史艺文志的编纂提供豐富的文献资料。由此看来,编纂專門的《掖县藝文志》有很大的必要性。本文主要包括三个部份:一,掖县的歷史与文化。主要是关於掖县的歷史沿革、教育、貢興、風俗文化、山川古跻等,着重介绍掖县的学術源流,学者内部之间的傳承,掖县毛氏、翟氏、宿氏等文化家族的歷史,以及外地学者在掖县進行的学術活動等等。二,掖县艺文志,是論文主體。收录從掖縣設縣到1988年撤县2000多年间掖县人著述。三,掖县碑目。金石、艺文從来密不可分。掖縣石刻眾多,尤以郑道昭《滎陽郑文公碑》為代表的北魏石刻最为著名,形成了以云峰山、大基山、道士谷为中心的龐大石刻群。所以整理了《掖县石刻考》作为《艺文志》的附录。乾隆《掖县志》“著述”收掖县人著作125種,嘉慶《续掖县志》增收19種,道光《再续掖县志》增收37種,光緒《三续掖县志》增收103種,民國《四续掖县志》增收62種,以上五種《掖县志》总計著录掖县人著述346種。而本文收掖县自設县以东至1988年撤县建市以前掖县人著作790餘種,並且著錄著作的書名、卷數、作者生平、版本、館藏、序跋、各書的提要、評論等,在调查研究並準確著录掖县一地2000年间著作情況方面,比前人進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