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用解剖学,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鳡(Elopichthys bambusa)消化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鳡无胃,肠道由前肠至后肠逐渐变细,肠道呈一“Z”字形弯曲,其肠长与体长呈线性相关,关系式为y=1.6587x+5.4506(R~2=0.9371)。鳡消化道可分为口咽腔、食道、前肠、中肠、后肠、肛门。消化道壁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4层组成。食道粘膜褶皱较少。肠道粘膜褶皱发达,分支多,排列紧密,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细胞,其间杯状细胞丰富,纹状缘明显。从前肠至后肠,粘膜褶皱高度、粘膜下层厚度、环肌层厚度、纵肌层厚度及杯状细胞数量均逐渐减少。采用阿利新蓝与过碘酸雪夫氏染色方法(AB-PAS)(pH 2.5)、不同pH值(1.0、2.5)的阿利新蓝染色法(AB)、醛品红—阿利新蓝(AF-AB)(pH2.5)染色法和过碘酸雪夫氏染色方法PAS(pH 2.5)观察鳡消化道粘液细胞的类型与分布。根据AB-PAS染色将鳡粘液细胞分成Ⅰ、Ⅱ、Ⅲ、Ⅳ4种类型。这4种类型的粘液细胞在消化道各段均有分布,其中食道以Ⅱ、Ⅳ型为主,肠道各段粘液细胞的分布情况相似,均以Ⅲ、Ⅳ型居多。统计结果表明,从前肠到后肠粘液细胞数量逐渐减少,前、中、后肠粘液细胞分布密度分别为:447.5±72.7/mm~2、410.48±63.15/mm~2和382.14±72.14/mm~2。不同pH值的阿利新蓝染色结果显示,鳡消化道内含有硫酸性粘液物质和羧酸性粘液物质,同时利用AF-AB(pH2.5)染色发现鳡消化道内有大量酸性粘液物质,其中羧酸性粘液物质含量多,硫酸性粘液物质较少。采用SABC法对鳡肠道内分泌细胞进行鉴别和定位,结果表明胃泌素细胞(G细胞)和胰高血糖素细胞(Glu细胞)在鳡肠道中为阳性,而5-HT细胞(EC细胞)和生长抑素细胞(Som细胞)在肠道中均为阴性。胃泌素细胞(G细胞)在鳡肠道内均有分布,前肠分布最多,主要呈圆形,椭圆形,也有梭形和锥体形。胰高血糖素细胞(Glu细胞)仅在后肠有发现,主要呈圆形和椭圆形。利用组织学方法-Grimelius嗜银染色法对鳡消化道的嗜银细胞进行研究,结果是在鳡消化道内没有检测到嗜银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