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纹瓢虫人工饲料繁育方案的优化与评价

来源 :山东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lar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 Thunberg能捕食农作物、蔬菜、果树及林木上的多种蚜虫和一些鳞翅目、半翅目和双翅目等昆虫的卵和低龄幼虫,且具有适应性强、耐高温、耐饥饿等特点,是一类非常有应用前景的天敌昆虫,其规模化生产是用于生物防治的关键。人工饲料具有降低规模化饲养天敌昆虫的成本和有效控制天敌昆虫生长发育整齐度等显著优点,是昆虫规模化饲养的重要基础,但目前龟纹瓢虫的人工饲料均存在生长缓慢、产卵前期延长、不产卵或产卵量少等问题,大大限制了其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基于此,本文在以黏虫为主的人工饲料基础上,分别优化获得了龟纹瓢虫幼虫期和成虫期饲养方案;之后通过龟纹瓢虫的继代饲养和大量集中饲养对优化后的人工饲料饲养方案进行了评价,并结合转录组测序分析探究了不同营养源龟纹瓢虫体内生长发育和生殖相关代谢通路的差异表达基因;此外,还克隆获得了龟纹瓢虫卵黄原蛋白基因,并测定了不同营养源龟纹瓢虫体内该基因的表达情况。本论文的研究结果为龟纹瓢虫的规模化扩繁奠定了基础,也为今后龟纹瓢虫人工饲料的进一步优化改进及探究其营养和生殖关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龟纹瓢虫人工饲料饲养方案的优化本研究首先通过对比以黏虫、猪肝和黄粉虫为基础的人工饲料对龟纹瓢虫的饲养效果,得出以黏虫为基础的人工饲料的饲养效果最好,存活率达到66.5%;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龟纹瓢虫存活率和产卵量,分别优化了幼虫期和成虫期的人工饲料饲养方案。最终确定龟纹瓢虫饲养方案为:幼虫期在以黏虫为基础的人工饲料基础上,一龄、二龄期每天添加2头冷冻蚜虫;成虫期在以黏虫为主的人工饲料基础上,每天添加10%海藻糖溶液和5头冷冻蚜虫。在此饲养方案下,龟纹瓢虫的存活率达到87.3%,单雌产卵量221.7粒,均与其天然饵料(新鲜蚜虫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此饲养方案可以节省80%的天然饵料,而且冷冻蚜虫具有不受寄主植物限制和可储存等优点,在今后龟纹瓢虫的大规模生产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2.人工饲料饲养方案对龟纹瓢虫的饲养效果评价为了评价优化后的人工饲料饲养方案在龟纹瓢虫大规模扩繁中的应用前景,本实验利用该方案连续饲养6代龟纹瓢虫,得出其存活率、繁殖力、内禀增长率和捕食功能等指标没有出现退化现象;大量集中饲养实验时发现同等密度下人工饲料饲养组与新鲜蚜虫对照组的存活率没有显著差异,且趋势一致,均为每笼30~50头时存活率最高,随着龟纹瓢虫种群密度的加大,存活率降低。3.不同营养源的龟纹瓢虫转录组分析通过对不同营养源(pjad:人工饲料+水;pjads:人工饲料+10%海藻糖溶液;pjsad:人工饲料+10%海藻糖溶液+5头冷冻蚜虫/天;pjck:新鲜蚜虫)的龟纹瓢虫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得出,pjad组、pjads组和pjsad组与对照pjck组的龟纹瓢虫分别有8071个、5910个和8705个差异表达基因。进一步分析了不同营养源龟纹瓢虫体内与营养代谢、保幼激素代谢以及营养调节通路相关的差异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得出在碳水化合物代谢的相关通路中,pjad组瓢虫的绝大多数差异表达基因发生上调;在氨基酸代谢的相关通路中,pjad组瓢虫中由糖类转化为氨基酸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普遍上调,但与氨基酸直接合成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普遍下调;在脂类代谢的相关通路中,pjad组瓢虫中与脂肪酸代谢和脂肪酸降解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显著上调;在蜕皮激素和保幼激素合成的相关代谢通路中,pjad组瓢虫中的大部分差异表达基因发生了上调,其中JHA甲基转移酶基因表达量下调,JH分解相关的基因表达量上调;随着海藻糖(pjads组)和冷冻蚜虫(pjsad组)的添加,龟纹瓢虫中与以上代谢通路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表达量逐步接近对照组(pjck组)水平,但营养调节通路中的关键酶TOR(target of rapamycin)在三组处理中都发生了显著下调。4.龟纹瓢虫卵黄原蛋白基因的克隆分析基于转录组数据,克隆获得龟纹瓢虫卵黄原蛋白(vitellogenin,Vg)基因序列,命名为pj Vg。经分析,pj Vg序列开放阅读框全长为5349 bp,编码1782个氨基酸,分子量为204.35 k Da,理论等电点为8.31。序列比对分析显示pj Vg基因含有三个卵黄原蛋白的典型结构域,与异色瓢虫Vg的序列一致性为65.23%,与赤拟谷盗Vg的一致性为53.39%。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得出,pjads、pjsad和pjck组龟纹瓢虫体内pj Vg的表达量分别是pjad组的1.23、6.87和4.25倍;通过ELISA检测得出,pjad、pjads、pjsad和pjck组龟纹瓢虫卵巢内卵黄蛋白含量分别为3.53μg/m L、4.90μg/m L、8.78μg/m L和10.07μg/m L,其中pjsad组和pjck组差异不显著。
其他文献
学位
背景:药物性肾损伤是药物性疾病中最常见最有代表性的疾病之一,已有临床资料表明,约有25%的肾衰患者,其病变与药物引起的肾损伤有关。未来药物性肾损伤将会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经济和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大多数药物(包括中西药物)都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但是一般轻中度不良反应症状较轻,持续时间较短,未能形成相应的临床过程,此种情况并不能称之为“药物性疾病”。只有临床症状较显著,或有明显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异
学位
学位
目的:通过对穴位埋植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中英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进行Meta分析,评价穴位埋植是否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PHN的方法。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评估林国华教授创新性浮刺埋线治疗PHN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医生提供治疗PHN的一种新方法。观察浮刺埋线治疗PHN前
目的:陈伯坛是清末民初岭南伤寒流派的代表性人物,其伤寒著作《读过伤寒论》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但《读过伤寒论》文字艰深、说理幽奥,故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试以阴阳、标本中气、开阖枢3个视角探析陈伯坛对三阴三阳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阐发陈伯坛对小柴胡汤方证的特色认识。方法:本文采用理论研究和文献分析法,结合《内经》《难经》中的基础理论、参考《伤寒论》的相关文献来研究《读过伤寒论》,尝试描绘出陈伯坛的
背景湿热下注型混合痔痔上粘膜环切术(PPH)术后肛门疼痛和尿潴留为肛肠科常见症状,对病患的手术恢复和生活质量造成一定困扰,术后镇痛和改善尿潴留症状是临床工作者致力攻破的难题。中医辨证施治的观念认为,产生疾病发展变化和决定最终结局的机制是病机,不受限于某种疾病、某个病位,具有相同病机的不同患病者可以采用使用同类的医治手段和方药,即异病同医。异病同治是我们中医学的常用方法,也是中医药辩证论治的重要体现
脾虚是多种胃肠疾病的主要中医证型之一;胃肠疾病脾虚型患者可见胃肠黏膜损伤的病理改变,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健脾益气方药对胃肠黏膜损伤有修复作用。胃肠黏膜与外界相通,黏膜结构易受损伤破坏,而胃肠黏膜的修复更新对于维持胃肠道稳态有重要作用。胃肠黏膜损伤后修复的形式包括早期整复阶段和后续修复阶段。早期整复阶段以上皮细胞的迁移为主,后续修复包括细胞迁移、增殖、分化、黏膜重建等过程。多胺在胃肠黏膜损伤后修复过程
目的:研究培土生金法干预哮喘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哮喘小鼠气道炎症和肠道菌群影响的实验研究,探索中医药防治哮喘的作用机制,提供中药防治哮喘的实验依据。方法:1.动物实验雄性小鼠,年龄为3周,数量是60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Z)、参苓白术散组(L)、模型对照组(M)、异功散组(Y)、西药对照组(X)和人参单体组(D),每组10只。经典致敏雾化激发哮喘模型,灌服头孢哌酮和白色念珠菌致肠道菌群失调。Z组和
背景与目的:软骨缺损的临床治疗是骨科界的治疗难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被认为是软骨缺损修复治疗的理想种子细胞。如何高效地促进BMSCs的定向分化为软骨是软骨组织修复的关键。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补肾名方二至丸中的有效成分蟛蜞菊内酯可促进BMSCs的成软骨分化,并可显著上调软骨分化核心转录因子Sox9的表达。但蟛蜞菊内酯调控Sox9的机制尚不明确,值得深入探讨。深入研究发现,蟛蜞菊内酯可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