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地区新安县甘泉古窑村特色与传承探析

来源 :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caijuan3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传统村落的形成和发展通常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风俗习惯等因素存在着密切联系,其村落特色随着村落不断地演变而逐渐凸显,进而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及历史印记的宝贵遗产,而本文研究对象河洛地区的洛阳甘泉村则是因瓷而聚、因瓷而居,因瓷而续且具有地域性的特色传统村落。甘泉村历史悠久且文化深厚,古甘泉人因瓷土资源聚集于此,并开始发展瓷业和营建因地制宜的传统村落,在瓷缘关系不断影响下,甘泉村逐渐形成了具有瓷缘文化的生活、生产、生态为一体的瓷缘村落。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虽然甘泉村中的传统瓷业已成历史,但甘泉村仍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并蕴含着深厚的瓷缘文化及特色,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本文将通过实地测绘、村民访谈、文献研究等方式获取村落资料,并以此为支撑从村落与瓷业的关系着手,对甘泉村的环境资源、瓷缘特征及村落特色、旧材新用的营建智慧等内容进行分析,挖掘并阐述甘泉村的村落特色与价值,尝试提出具有针对性和适宜性的特色传承策略,以期展现甘泉村的营建思维和瓷缘特色,并为其特色传承和保护提供参考。本文共分六个章节。第一章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概念界定、研究综述、研究内容与与意义及阐明论文的研究方法与路线等。第二章对河洛地区的环境概况及河洛文化的内涵与影响进行归纳与总结,并对在河洛地区的新安窑文化背景下甘泉村进行解析。第三章从因何而聚、因何而居、因何而续三个层面对甘泉村的村落特征进行解读,对甘泉村的自然资源、地理环境等物质基础;村落持续动力、繁盛内涵、发展方式等瓷缘特征;文化民俗相关内容等进行分析与探讨。第四章对甘泉村内部的村落特色进行现状分析,主要包括街巷空间、建筑类型及形态、建筑材料等,并对甘泉村传统瓷业与特色村落间的聚合与传承关系做出分析。第五章通过对甘泉村现存状态、特色传承与保护的局限性等方面进行分析,为甘泉村提出一份适宜当地的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传承策略,以激发特色传统村落的生命活力。最后为论文的结语部分,对甘泉村特色及传承策略进行总结与归纳。
其他文献
微囊藻毒素(MC-LR)是蓝藻产生的一种肝毒性毒素,研发MC-LR的识别材料及在线分析测定技术,对于快速准确监测痕量MC-LR十分重要。核酸适配体通常由20-60个核苷酸组成的寡聚核苷酸单链序列,是近年来新兴发展的纳米生物识别材料,具有可体外筛选、易于化学修饰、良好特异性,在分子识别和传感分析方面应用广泛。本文基于MC-LR核酸适配体及其荧光标记互补链,组装构建MC-LR适配体分子杂交荧光探针,并
学位
现代工业的高速发展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氨气便是其中一种危害性较为严重的有毒气体。金属氧化物基气体传感器目前报道较多,但其存在运行工作温度高,气体选择性差等缺陷,而对于氨气这类易燃易爆气体,高温检测可能会造成安全隐患从而限制传感器的应用范围。因此,研究新的敏感材料体系与结构以适应室温高性能氨气检测刻不容缓。二维纳米结构由于其独特的二
学位
我国社会正处于大变革的时代,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已成为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因素,而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承载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与艺术等信息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成功与否,与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关联。本文结合参与的保护实践项目——莆田兴化古城,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当下相关问题展开思考与探讨。兴化古城街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底蕴丰厚,
学位
“莆仙”原是莆田县与仙游县的合称,地域范围与现在的莆田市大致相同,在当下的语境中,“莆田”特指莆田市。莆田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三面环山,东南滨海,地理上自成单元;境内的三条河流源于本市又在本市入海,在水系上自成单元;莆田有自己特独的方言莆仙话,属于闽南方言的“亚系”,在语言上也自成单元。这些突出的特点使其在文化上有相对的独立性。此外,由于海上交通的发展,中原文化与异域文化在此互相融合,使得莆田文化呈
学位
二氧化铈纳米颗粒(CeO2 NPs)可根据反应条件的不同,表现出独特的氧化催化剂和还原催化剂的双重作用,因此被作为纳米医学材料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但单独的CeO2 NPs的功能过于单一导致治疗效率偏低,为增强其治疗效果及功能性,我们设计了两种低成本、绿色简单、多功能性的CeO2 NPs的合成方法,并将其成功应用于AD和癌症治疗的研究中。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三章,如下:第一章,简要介绍了活性氧(RO
学位
建瓯古城作为福建第一郡(建安郡)、福建第一州(建州)、福建第一建置府(建宁府),在明代之前是闽北地区的政治文化、经济商贸中心,于1999年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但随着建瓯城市建设进程的快速发展,古城的空间形态及传统街巷风貌被打破,陆路交通取代了古城河运,建瓯作为闽北水运古城的特色逐渐消失。近年来,对建瓯古城的保护一直在有序的进行,然而其历史文化价值仍旧没有得到深入挖掘。在此背景下,本文选取建瓯古
学位
据文献记载,会馆始见于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随后在清康熙至清末期间大规模流行的一种综合性公共建筑。有据可查的福州会馆最早出现于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其历史发展基本同步于国内会馆整体的历史分期,它是承载着该时期各地的地域文化向福州传播的建筑载体。对于福州会馆的空间分布、建筑起源、建筑类型和建筑特征的研究,会馆建筑起源于传统民居、官房馆驿和神灵庙宇三种功能性鲜明的类型,按功能细分福州
学位
福建传统民居大木构架是南方穿斗体系的重要分支。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福建地区传统民居在结构做法上呈现出多元复杂的特点。通常以方言为依据,将福建地区传统民居类型分成闽东、闽西、闽中、闽北、闽南、客家和蒲仙等7种,其中闽东地区建城最早,经济文化最为繁荣。在地理上,闽东地区包括福州、宁德和三明尤溪。自汉代以来,闽东地区不断发展,形成独特的江城文化。正厅是传统民居中等级最高、体量最大、结构最复杂、装饰最华丽
学位
近年来,在“以港兴市,工业强市”的政策号召下,莆田沿海区域成为工业集聚强劲的环“三湾”临港产业带。而之前作为莆田市工业核心的两县城关,工业地位一落千丈,亟待相关理论支持,帮助莆田市在“退二进三”顺利转型的同时能够争取打造工业新模式,发展工业旅游产业,为工业产业赋能。莆田市位于福建沿海中部,控八闽水陆要冲,呈三湾环绕、三溪纵横之势。境内近代工业源于清末教会创办的面粉厂;抗战时期,沿海工业弃海入山,莆
学位
中国的传统村落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影响下,蕴藏着丰富绚烂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呈现出形态各异的表现形式。福建省的地形相对高差较大,山地丘陵的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80%以上,福建省中部更是以山区为主,但现有对闽中地区传统村落的研究较少,且多集中于村落中的土堡单体。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象选定为闽中山区具有代表性的宗族文化的传统村落,深入分析村落整体格局、街巷肌理、建筑形态等方面与地域环境的关联性。地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