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化与知识经济快速发展,海外人才回流趋势显著。海外人才凭借其开阔的国际视野、敢闯敢拼的创新精神、前沿的技术与先进的理念,以及国际学术人脉对促进区域经济、文化、创新发展的影响日益显著。而高校作为承接海外人才回流的重要载体,同时海外人才又是推动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目前关于高校海外人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归国适应性以及人才引进政策的探讨,而将高校海外人才与创新产出结合的研究很少。因此本文将视角聚焦高校海外人才的创新产出,以长三角为例,尝试探讨高校海外人才回流以及创新产出的时空分布,希冀为社会、经济、科技平稳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学科均衡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以重要科研基金立项数和专利授权量为数据支撑,以高校海外人才及其创新产出为研究内容,运用文献研究法构建理论框架,用ArcGIS软件对长三角高校海外人才回流路径以及空间分布进行可视化,展现2008年到2018年的时空分布格局演变,并且构建泊松回归模型,对创新产出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长三角高校海外回流人才空间分布差异明显。研究表明:长三角地区高校海外人才回路径呈现散射状分布特征,2008年,长三角高校回流的1373位海外人才分布在全世界的32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在欧洲,亚洲,北美洲以及大洋洲。2018年,人数增长到了4442位,涉及的国家或地区增加到41个。美国超越日本成为回流人数最多的国家,并且与其他地区差距显著,而回流到长三角高校的海外人才也存在着较大的空间差异,总体上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集聚区大体呈现出与“沪宁杭”交通线的方向一致,并随着与上海距离的增加越来越分散。省域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上海主要集中在杨浦区和徐汇区;江苏省主要集中在苏南地区,呈现出多核心的分布格局,浙江省主要呈现出以杭州一城甚至是以浙江大学一所高校独大的极化局面。相比之下,上海各区与江苏内部差异较小,浙江省2008年除杭州外其余地区低值集聚,两级分化特征明显,到2018年,随着浙北城市、宁波和金华的发展,区域内部差距有所增大。不同学科对高校海外人才的吸引力不同。长三角地区主要以工学和社会科学的海外人才回流居多,占总数的比重接近80%;从空间分布来看,2008年从事工学的海外人才主要集中分布在以苏锡常为圆心,200公里为半径的范围,其余地区有零星分布;2018年工学集聚区的面积呈现扩大趋势,由2008年的圆形空间范围演变为西北-东南走向的椭圆形空间结构(向徐州、宁波方向延伸),且五大学科之间的差距经过十年的发展,区域均衡化更加明显。长三角高校海外人才创新产出空间集聚性、依赖性显著,学科差异明显。基于所搜集的长三角高校海外人才数据,分别对其专利创新产出和基金产出进行统计。发现长三角高校专利创新产出2008年以上海市区和南京为集聚区,具有较强的区域集中性和空间依赖性,而苏北和整个浙江均为低水平区域。2018年,长三角高校海外人才创新产出整体迅速上升,集聚区有所扩大,特别是杭州获得较大的增长,而基金产出总体呈现出和专利产出相类似的分布格局。基于不同学科的创新产出以工学占据主导地位,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科学类专业实现的专利创新产出很少,而实现的基金立项数有较快增长。学科对创新产出的贡献差距不断缩小。通过对长三角高校海外人才分布格局以及创新产出分布格局的研究,发现其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利用泊松回归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创新产出受事业平台建设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城市等级、与上海市区的距离、集聚效应、GDP以及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的影响也较大,而其他因素作用则并不明显的结论。综上所述,长三角高校海外人才数量不断增长,空间分布呈散射状;创新产出空间集聚性和依赖性显著,上海市区和省会城市为创新产出的集聚区,距离衰减规律明显;不同学科对创新产出的贡献不同,工学和理学贡献最为突出。运用泊松回归模型分析创新产出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有助于为政府有针对性开展人才引进工作以及提高创新能力提供决策依据,进而促进长三角高校海外回流人才及其创新产出空间格局的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