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主要应用野外调查与室内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查阅大量资料,应用相关方法,对雅美鹿蹄草和鹿蹄草的生态分布、空间分布格局和鹿蹄草的形态可塑性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雅美鹿蹄草在太白山北坡的分布的最高上限为菩萨大殿,海拔为2250m,所在群落类型主要为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林、锐齿栎(Quercuas alien var. acuteserrata)林和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林,林下草本层物种少,丰富度不高;鹿蹄草主要分布在太白山北坡菩萨大殿——放羊寺途中,分布海拔在2000—3000m,主要群落类型为针阔混交林、牛皮桦(Betula utilis)林和巴山冷杉(Abies fargesis)林,物种丰富度高。除了从分布海拔和其他形态特征可以区分鹿蹄草和雅美鹿蹄草外,2物种的地下根状茎差异很大:鹿蹄草的根状茎与皱叶鹿蹄草和紫背鹿蹄草相似,纤细且横生或斜生;雅美鹿蹄草的地下根状茎粗壮,在土中主要为纵向生长,最大可深入土壤中33cm。2.在野外调查中未见雅美鹿蹄草和鹿蹄草的实生苗,2物种主要为克隆生长。在无性繁殖过程中,鹿蹄草无性小株为茎的衍生物,属于茎源性克隆植物,新的无性系的产生也由根状茎的断裂实现;而雅美鹿蹄草无性小株既可以是茎的衍生物,也可以是根的衍生物,为同时具有根源型和枝源型的克隆植物,并且仅能通过根的断裂来实现新的无性系的产生,并不能通过根状茎的断裂来实现无性系的增殖。3.在小尺度和整体分布范围内雅美鹿蹄草和鹿蹄草的空间分布格局均以聚集分布为主,这主要是由于2种鹿蹄草主要以无性繁殖为主,限制了种群扩展的范围,同时生境异质性也使适合2种鹿蹄草生长的地段分布根茎长、分枝多,产生幼苗的几率大,鹿蹄草无性小株密度大。4.对鹿蹄草理论抽样数的研究表明,当允许误差确定后,抽样数由样本的平均数决定:平均数越大,种群密度越高,所需理论抽样数越小。当株数在50株/m2以下时,随种群密度的降低,所需抽样数有所增加,而当种群密度大于50株/m2时,随种群密度的提高,抽样数不在改变。本次调查中,雅美鹿蹄草和鹿蹄草的种群密度分别为37.8株/m2和89.0株/m2,调查样地数分别为10和9,雅美鹿蹄草的误差在50%,鹿蹄草的误差因同密度下所需调查的样地少仅为30%。5.对分布于针阔混交林、牛皮桦林和巴山冷杉林下的不同鹿蹄草种群的间隔子长度、间隔子节数、节间长度和分枝角度进行比较,结果仅节间长度在不同群落类型中差异显著,间隔子节数、间隔子长度、分枝角度均无显著差异,但各指标的集中分布区为10-20、100mm和250-350mm和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