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伴随着日益激烈的全球化进程的纵深展开,翻译界对归化与异化的讨论也愈加白热化。归化作为传统的翻译策略遭到现代学者的质疑,甚至呈现被否定的趋势。就日本当代文学翻译而言,情形也不例外。例如,此前在我国颇受欢迎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中文译者由历来推崇归化译法的林少华变更为常年旅居日本的施小炜一事也引发译界关注。1读惯林译本的村上小说爱好者们不免对施译本生出陌生与别扭之感,将其原因归为异化翻译的观点也甚嚣尘上。读者的直观感受自然不可忽略,但仅凭此便妄下结论的行为也是不负责、不科学的。那么,施译究竟是归化还是异化呢?本文将就此进行详细论证。本论文将以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韦努蒂提出的“归化”、“异化”为理论指导,贝尔曼所总结的“否定分析论”和“肯定分析论”为判断基准,对施小炜翻译的村上小说《没有色彩的多崎作与他的巡礼之年》进行归化与异化的具体实例收集与分析。为了避免目前段落分析为人诟病的片面性和臆测性,本文采用随机抽样法从原作370页中随机选取62页作为分析语料。以这62页语料为基础,收集归化与异化的具体例子,进而判断施小炜所采用的翻译策略究竟是否为异化。并且,对具有代表性的归化与异化例子进行具体解析。最后本论文得出的结论为:归化与异化两种翻译策略都在施译中有所体现,但归化实例远远多于异化。可见施译的翻译策略仍是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此外,在归化的具体实例中,“高贵化”和“节奏的破坏”两种倾向占绝大多数。本文推断是由于日语是简明易懂的幼儿语,而中文是成熟凝练的成人语的原因。异化的具体表现则主要可以分为和语、同音异议词的直译,日式语序的保留,不符合汉语习惯的句子构成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