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教师提问的研究历来是国内外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但是,从以往的文献来看,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提问的类型分析上。教师提问的类型被认为和教学中的互动效果有较强的关联。但是,我们注意到,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当老师不点名提问时,不管提问的类型如何,一般很少有学生主动起来回答问题。可见,即使老师提问的类型和课堂互动有密切关系,在中国大学英语教学这一客观的环境中,还有其他更为重要的因素阻碍了课堂互动的顺利进行。在当前强调互动式教学的情况下,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大学英语教学的效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展开对这些因素的分析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值得广大教师和研究者关注。 总的来说,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属于口语话语分析的范围。从口语话语分析的研究范式来看,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以辛克莱尔(Sinclair)和库尔特哈德(Coulthard)为代表的英国伯明翰学派和以塞克斯(Sacks)等为代表的美国会话分析(CA)学派。前者更为关注会话的会话结构而后者则强调会话的社会规则和生成性。从本研究来看,关注的更多是为什么生成这样的一个会话的问题,也即为什么会出现学生不回答的情况,而不是这样的一个会话具有什么结构。因此,在本文中,我们将采用会话分析的基本方法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 根据会话分析中关于“问题——回答”这一相邻与对的研究,当当前说话者提出一个问题时,他将停止说话,将由听话者接过话轮并对这一问题做出相应的回答。这一现象告诉我们,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当老师通过提问试图开启师生会话时,学生做出回答这一行为本身与教师提问的问题类型关系不大,但是却与会话本身的规律相关。从这一前提出发,本文试图通过对会话本身规律和相关文化因素的分析,寻找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问题得不到及时回答这一现象的解释。这跟目前很多从教师的提问类型出发研究课堂互动的方式有所不同。 通过对武汉大学外语学院大英部第六教研室十位老师课堂录音的分析,我们发现在大学英语课堂中老师和学生都具有较强的互动意愿。但是因为中国文化和课堂教学传统的影响,老师的提问却同时对学生构成了一个挑战。从相邻语对中关于“偏好结构”(preference organization)的分析来看,对于挑战的偏好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