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现代性的视角,研究了陈三立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想及其心境、诗界,通过这一近代史上重要人物的思想观、文化观、诗学创作发展变化的探索,对清末民初中国文化转变的关键时期进行初步的探讨,从而进一步反思长期以来中国和世界范围现代性、全球化道路的合理性、事实道路的历史选择及其所引起的诸多后果。论文分为五章:第一章,对陈三立的生平经历和思想渊源进行了梳理。本章认为,陈三立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想和改革思想主要有三个来源:郭嵩焘、陈宝箴和严复,尤其是郭嵩焘的革新思想和严复译介的西学对陈三立思想的最终形成产生了极大影响。从洋务派的理论家郭嵩焘那里,陈三立对西方先进现代文明有了初步认识,接受了郭氏的和平外交思想、稳健渐变的改良主义革新思想和改造“人心风俗”的教育思想;从启蒙思想家严复那里,陈三立接受了西方自由、民主思想,并与先秦原始儒家的道德伦理学说相结合,肯定了儒家思想的思想价值;而其父陈宝箴则给了陈三立经世致用的深厚家学。第二章,重点探讨了陈三立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想。文化保守主义不仅仅是一种社会文化思潮,它还是一种不同于“全盘西化”的民族文化本位的现代性方案。站在文化保守主义的立场上,陈三立对全盘西化思潮持激烈的批判态度,特别是对全盘西化派关于彻底破坏传统文化、艺术、文字的极端观点展开了全面批判。他主张以孔子学说为本位,折衷百家,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有益成分,使儒学得到进一步发展。陈三立还坚信传统的家族制度和旧式伦理的价值,反对激进主义者将宗法纲常中有绝对正面价值的因素连同负面的东西一并摧毁,以宗法、纲常式的人伦等绝对价值,来对抗和纠正现代性的契约和工具理性。第三章,探讨了陈三立的“人的现代化”思想。重点分析了陈三立的“智力德”思想、人才观和教育观、“人心风俗”思想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思想。本章特别指出,“人心风俗”观是一种本土的国民性批判思想,是基于儒家理性主义的国民性批判思想。陈三立对知识分子道德品格的坚守,将名节、气节视为士人自我实现的真正途径,含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是应对现代性、全球化背景下普遍出现的人类精神危机、人的异化的思想预案,与西方启蒙主义思想家殊途而同归。第四章,分析了儒学在中国思想统治地位的坍塌与传统文化的断裂给陈三立造成的巨大心理创伤和深重的焦虑感,以及由此对他的诗境与心境造成的影响。本章认为陈三立宣布“仲尼已死”如同尼采宣布“上帝已死”一样,都是影响深远的大事。“仲尼已死”造成陈三立心理的巨大断裂,由此产生了幻灭感与虚无感、孤独感与边缘感、厌世感与死亡意识。陈寅恪对王国维自杀的“殉文化”解释,其实是缘于他对陈三立的理解,其思想也是对陈三立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第五章,着重论述了陈三立对旧体诗现代转型所作的贡献。旧体诗歌发展到近代,许多人认为走到了它的尽头。但是陈三立对传统诗教的背叛意味着数千年来儒家传统审美体系的坍塌,在诗歌意象上的扭曲与变形出现了具有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某些特征。这充分说明中国传统文学内部已经出现了迥异于古典文学的种种变革,“最弥足珍贵的变化其实已经在最不可能的地方出现了”。旧体诗歌不仅没有走到尽头,而且已经为中国文学现代化带来了一个极不相同的画面,印证了中国传统诗歌“被压抑的现代性”。最后,论文认为以“文化托命人”自许的诗人陈三立以毕生的精力,苦心孤诣地探索中国文化的未来之路,维护传统文化的主体性,是对“谁的现代性”问题的回答。这在全球化带来世界文化生态危机和民族身份认同危机的今天,具有值得思考的特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