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象雕塑的风格化形式语汇研究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9次 | 上传用户:lw8312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创造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通过它人类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沟通远古与现代、西方与东方、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于是解读艺术的语言就成艺术理论家和实践者的首要任务,艺术风格正是这种研究的突破口。分析艺术风格的精神指向和形式特征,是对艺术语言表现出的无限丰富、复杂表象的一种可描述的、概念化的解读方式。可以说研究艺术风格是研究艺术语言最重要的方法论,关于“风格问题”的激烈讨论在世界艺术界从未停歇。一些富于智慧和才情的中外学者、理论家都纷纷撰文,阐述各自对于风格问题的批判性思考。笔者以为关于艺术理论上的探讨很大一部分目的是用于指导艺术实践。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实践是思想的真理。凡在理论上必须争论的一切,那就干脆用现实生活的实践来解决。”对于艺术实践者来说,如何创造一种独特的方式、一种独特的形式语言才是我们学习、研究艺术风格的目的。因此我们需要向经典学习,本文分析一些杰出雕塑家在其独具风格的作品中表现出的观看世界的角度、表达理念的方式,以及其艺术语汇的特征。每一种成熟的艺术风格都有其自身的独特构成结构和构成规则。所有的风格都能够在艺术的表现形式这一层面得到理解,这种形式系统主要构成元素是艺术的形式语汇。所以分析经典艺术形式语汇的特征,总结体系规则,从而找到一条建立系统的路径是文章的一条主线,另一条主线则是揭示艺术风格的表现形式因受到引导人类发展的历史力量(譬如时代精神、民族艺术意志)的影响而具有内在秩序和历史延续性,这种秩序和延续性正是为数不多的能够为我们掌握的研究艺术风格形式特征形成和发展规律的线索。在文章的最后章节,笔者分析了众多杰出的近代雕塑艺术家的风格化的艺术形式语汇诸元素在艺术实践中的表现,从而为雕塑艺术实践展开宽广的、明晰的、多角度的、自由的思想维度。笔者希望通过文章的论述,理顺自身和观者研究、学习具象雕塑艺术的清晰的观念方向,以便在艺术实践之路上事半功倍。
其他文献
新常态下,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中国抢占世界经济发展制高点的关键,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基本驱动力,实现“双中高”的中流砥柱。解决新的阶段性矛盾、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
本文针对写实水墨人物画的语言演变这一20世纪典型的“中西融合”美术现象,以历史的发展脉络为线索,研究影响其发展演变的相关因素及其不同阶段的风格特征,以求得把握其语言
十九世纪中叶以来,在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中,具有古老传统的中国雕刻艺术日渐式微。在西学东渐中,法国式样的雕塑通过或公费或自费留学和创办西式教育的方式方法被引入中国。在
本论文的题目是“越南河内西方寺佛像研究”。本人从事雕塑研究及大学雕塑教学工作,近几年,非常荣幸能够在坐落于杭州、享有世界声誉的中国美术学院留学。学习期间有机会参观
以红肉红皮(RP)和白肉红皮(WP)火龙果果皮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乙醇浸提法提取火龙果果皮红色素,并对其粗提物进行鉴定,通过单因素与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同时测定两种果皮红色
呂世宜(1784-1855),字西邨,福建金門人,他是清朝中後期閩南和臺湾一带颇有寅力和影響力的名士、書法家、金石學家和古文家。本文力圖運用文献分析、圖像學等方法封呂世宜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