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在大量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的基础之上,通过概述陕甘宁边区在抗战前后财政状况,对国际和国内以及抗日根据地前方和后方战时环境的梳理,进一步解析党内关于边区克服财政经济困难的严重分歧与争论,以致后来全党高度统一的思想,再分析研究边区解决财政困难的主要办法。通过了解边区财政经济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对我们经济建设和金融工作都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中国共产党在边区局部执政时的经验和启示,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群关系、党与军队关系的改善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启迪意义。本文共分五个问题来研究,具体如下:第一,考察陕甘宁边区1941年前之前的财政状况。1937年9月之前,陕甘苏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是打土豪和筹款;边区政府成立后,财政主要依赖外援,包括三部分:国民党发给八路军的军饷;国内外人士的捐助;共产国际的支援。皖南事变后,边区经济受到重创,急待中共中央和边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第二,主要分析边区财政困难发生的原因。首先,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对边区的经济封锁;其次,是边区恶劣的自然条件的影响和落后的生产力的制约;最后,是非生产人员的剧增与生产能力矛盾尖锐,进而引起财政负担的加重。第三,主要分析研究中共党内关于陕甘宁边区克服财政经济困难的严重分歧与争论。通过先对中共党内对关于以自力更生与经济为中心认识的线条梳理,进而展开分析党内在如何克服财政困难问题上引发的分歧和争论,最后总结全党统一思想认识归功于1942年西北局高干会的成功召开。第四,主要分析边区克服财政困难的办法。基于中共中央的坚强领导作为后勤保障工作的关键;通过对边区群众征收救国公粮和运销食盐;边区政府发行债券与边币;采取“特货”政策;最后实行精兵简政和厉行勤俭节约等四个主要措施来缓解财政困难。第五,开展大生产运动。边区政府克服财政困难主要采取双管齐下的办法,即开源和节流。勤俭节约、精兵简政是节流,公粮、公盐、债券等是开源。而这些办法都是暂时的,要想真正彻底的解决此时的财政困难,主要的办法还是发展大生产,来增加边区经济总量,有效克服财政经济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