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枸橼酸咖啡因已被广泛应用于早产儿呼吸暂停的治疗,它在其他方面的治疗作用亦已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通过对枸橼酸咖啡因在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早期及晚期治疗的情况及结局进行分析,旨在探讨早期接受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是否可以影响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结局。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9年6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3例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病例资料,其中37例生后0-2天内接受枸橼酸咖啡因治疗的患儿(早期治疗组);23例生后3-7天内接受枸橼酸咖啡因治疗的患儿(晚期治疗组);13例生后8天以后接受枸橼酸咖啡因治疗的患儿(极晚期治疗组)。比较三组的治疗情况(枸橼酸咖啡因用药疗程、总用氧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机械通气使用率);以及三组患儿治疗后相关并发症(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颅内出血、脑室周围软化症、呼吸机相关肺炎等)的发生率及出院前死亡率。结果:1)早期治疗组、晚期治疗组和极晚期治疗组的机械通气时间、机械通气使用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早期治疗组与晚期组、极晚期组相比,机械通气时间缩短、机械通气使用率降低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2)早期治疗组、晚期治疗组和极晚期治疗组的BPD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19 vs 0.52 vs 0.85,P=0.000),且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早期治疗组与晚期、极晚期治疗组BPD发生率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17)。3)早期治疗组、晚期治疗组和极晚期治疗组的感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46 vs 0.36 vs 0.92,P=0.015),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早期治疗组与晚期治疗组比较,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6),早期治疗组与极晚期治疗组比较,感染发生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0.017),晚期治疗组与极晚期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0.017)。4)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22 vs 0.39 vs 0.69,P=0.007),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早期治疗组与晚期治疗组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8>0.017),早期治疗组与极晚期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0.017),晚期治疗组与极晚期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4>0.017)。5)三组间ROP、NEC、ICH、PVL、败血症、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及出院前死亡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6)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不进行校正的单因素分析发现早期治疗组相对于晚期治疗组,发生BPD的风险降低(OR=0.214,95%CI:0.067-0.682,P=0.009);早期组相较于极晚期治疗组,发生BPD的风险降低(OR=0.042,95%CI:0.008-0.236,P=0.000);但将胎龄、出生体重、危重评分、机械通气时间、有创通气时间、总用氧时间、咖啡因总使用时间等因素纳入模型中发现无论是早期接受咖啡因治疗还是晚期、极晚期接受咖啡因治疗均不会对BPD的发生产生影响关系(P>0.05)。7)不进行校正的单因素分析发现,早期组相较于极晚期治疗组,发生感染的风险降低(OR=0.071,95%CI:0.008-0.602,P=0.015),晚期组相较于极晚期治疗组,发生感染的风险降低(OR=0.108,95%CI:0.012-0.978,P=0.048);但将胎龄、危重评分、机械时间、无创时间、住院时间、咖啡因使用时间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后,无论是早期接受咖啡因治疗还是晚期、极晚期接受咖啡因治疗均不会对感染的发生产生影响关系(P>0.05)。早期组相较于极晚期治疗组,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风险降低(OR=0.123,95%CI:0.030-0.504,P=0.004),经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调整上述因素后,早期组较极晚期组相比,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风险降低(AOR=0.137,95%CI:0.021-0.917,P=0.040)。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生后0-2天使用枸橼酸咖啡因能降低机械通气使用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生后≥8天的患儿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与咖啡因治疗延迟有关,建议早期(生后0-2天)接受咖啡因治疗,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早产儿发生BPD的风险与接受咖啡因的治疗时间无关,在早期使用咖啡因治疗方案被推广之前,建议进一步加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