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教向中国的传播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外来文化输入,也是整个世界的古代历史上时间最长、最为成功的一次文化交往。本文以域外华严学向中国的传播作为研究的对象,试图通过对华严入华历史的系统清理以及对影响华严入华的各个因素的分析,把握华严学向中国传播的基本线索和基本特征,进而理解唐代以前印度佛教进入中国的基本规律。本文从梳理国内外关于华严思想产生地域和产生时间的相关研究开始,在分析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华严思想萌生于东南印度,之后向北印度传播。接着讨论古代印度佛学的集大成者龙树和世亲与华严思想的关系,认为龙树时代《十地经》类的华严经典已经流行,此时的华严思想主要是以“十地”为组织形态的菩萨行理论。世亲时代华严思想主要出现了“一心缘起”与“阿赖耶识缘起”联系起来论证世界各种事物的思想。接着本文从位处印度和中国内地之间的贵霜和于阗入手,讨论中亚在华严东传入华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认为产生于印度的早期华严思想,经过贵霜和于阗传入中国内地,贵霜和于阗作为中印文化交往之间的中转站,不但促成了域外华严思想的向东传播,也不断丰富完善乃至改变着早期的华严思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域外华严思想传入中国的历史进程。关于华严思想入华的基本进程,本文以《六十华严》的译出为界线,分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华严思想都是经中亚地区传入中国内地,以单本经为传播的载体,在理论上尚未出现博大精深的体系,早期华严译经者也并没有突出华严,而是众经并出,学派不明,其传入的范围主要局限在洛阳、长安一带,加之“只译不说”的传播特点以及社会的动荡,华严思想的传入还处于十分稚嫩而脆弱的状态。六十华严传入之后,华严入华的历史为之突变,一方面比较完整的域外华严思想进入了中国,另一方面,中国人对华严的兴趣、对华严的理解、对华严的传扬均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到隋代以后,国家统一促成了各地及各种形态华严学的融合,为唐初中国华严学理论体系的全面建立奠定了基础。而经过法顺、智俨和法藏三代的努力所创建的华严宗,不但完成了华严学的中国化过程,建立起了中国的华严学思想体系,而且在也宣告了域外华严思想向中国的传播的最后完成。总体上说,华严思想向中国的传播是以和平的、渐进的、互补的方式进行的,这一历史进程既受到华严学说自身发展演变轨迹的影响,也受到中印文化交往中转地中亚地区特别是于阗地区的影响,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同中国社会、中国文化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显示了中印文化交往当中众多复杂的因素。它的成功传入成为古代中外文化交往的典型,也为当今中外文化交往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