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中国进入都市书写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恰逢大规模的后现代思潮纷至沓来,在中国产生重大影响。成长于这一独特语境的中国都市文学创作,在对西方后现代话语移植与借鉴的过程中,有选择性地从中汲取创作营养,具有西方后现代小说的诸多叙事特征。同时,中国特殊的现实语境和文化传统,决定了其必然渗透中国特质,对西方理论进行选择性的吸收和改造。所以,中国的都市文学创作既吸收了西方后现代叙事风格,又具有非后现代的本土性和中国化因素。本文基于对这一创作现象的关注与考察,从比较诗学的流传变异角度入手,从后现代主义叙事理论出发,结合中国当代都市文学创作实践,分析后现代主义在当代中国都市文学创作中产生的影响和变异,并尝试分析其变异原因。本文共分五个部分,前言、正文和结语。前言主要概述都市文学的研究现状,阐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思路。正文共分三章,主要结合文本和个案,论述中国都市文学具有的后现代叙事特征、变异表现,最后进行原因探究。结语部分针对都市文学当前的现状,对其创作转向做出相应的思考。第一章概述在后现代语境下,多元审美特质的碰撞和交融,为世纪末的都市小说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语境。在中国,社会转型期带来价值观念的巨大变化,尤其是物化洪流对人们精神和心灵的冲击、侵蚀。后现代主义对主体性、崇高性和理性的拆解和颠覆,带来了世俗精神的张扬,解构思潮的狂欢,文化开始贴近普通生活。同时,着重论述由于后现代理念的冲击,使得中国都市文学超越了固守多年的美学禁忌,在语言风格、主题阐发、人物选取等方面都呈现出解构与狂欢的态势,在审美指向和叙事策略上表现出后现代倾向性特征,本部分将对这些特征进行归纳和阐述。第二章以20世纪9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都市作家、作品为例,参照西方后现代小说文本,结合时代文化语境和作家主体因素,分析中国都市文学创作中对西方后现代主义的观念性误读,并归纳由此产生的本土化变异:将西方的反理性等同于反道德化叙述,用创作主体的情感介入置换西方冷漠放任的叙述策略,从“大众”叙事走向“小众”视野的圈囿。同时,以比较的眼光,对比西方后现代创作,阐述中国都市文学的变异性本质,及由此带来的价值缺失和创作困境。第三章详细分析了中国都市文学创作的书写对象、创作主体和理论支撑三个方面,观照中西在此的巨大差异,探究后现代主义在中国都市文学中产生变异的原因。简言之,西方后现代思潮为中国的都市书写打开了新的视域,提供了新的技巧和理论支撑。但由于多种因素,造成中国都市文学对西方理论理解的偏差,片面夸大“深度消解”,将都市写作诠释为制作具有观赏价值的表象,而忽视了西方消解理论背后的建构目标,这也使得中国都市文学陷入“深度搁浅”的困境。由于同城市化进程同步,使得都市文学兼具了美学与社会文化学的双重指涉。基于此,本文希图为作家重新认识、理解和思考都市生活提供反思参考,从而达到深化都市创作审美内涵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