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癌痛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肿瘤患者群体中,临床常见的慢性顽固性疼痛,严重影响着病患个体及家庭的生活质量。治疗上,受限于成瘾性、耐受性差等缺点,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推荐的“三阶梯止痛方案”及阿片类药物的应用,暂未能达到令人满意的镇痛效果。目前,针对疼痛形成、传导过程中有关酸敏感离子通道(acid-sensing ion channels,ASICs)参与作用的研究日渐增多。现已知缺氧和组织酸化是实体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特征,可以通过进一步了解ASICs在癌痛形成过程中的相关变化,来为我们在肿瘤患者的镇痛治疗上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本研究拟通过建立小鼠转移性足跖皮肤癌痛模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CR,RT-PCR)、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肿瘤生长期内不同时间点酸敏感离子通道-3(ASIC-3)在小鼠脊髓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和肿瘤原位上mRNA、蛋白表达量的变化;并结合其抑制剂天麻素在癌痛中的应用,通过检测小鼠疼痛行为学表现和DRG中ASIC-3的表达变化,来探讨ASIC-3与癌痛产生的相关性,为临床癌痛的基础研究和镇痛药物药理学分析提供帮助。 第一章 小鼠转移性足跖皮肤癌痛模型的建立 目的:建立小鼠转移性足跖皮肤癌痛模型。 方法:选取21只Balb/c系小鼠,雌性,8周龄,体重20~25g,完全随机分为3组,每组7只:正常组、假手术组和癌痛组。癌痛组每只小鼠左后趾跖面皮下注射20μl包含约2×105数量4T1小鼠乳腺癌细胞的PBS混悬溶液,假手术组小鼠注射等剂量的PBS溶液,正常组不作任何处理。观察实验各组小鼠4T1乳腺癌细胞接种前及接种后1、3、5、7、9、11、14天一般情况、肿瘤接种侧足趾软组织外观、小鼠无痛行走行为学评分、热板试验诱发小鼠热刺激爪回缩阈值改变结果。 结果:正常、假手术两组间比较,造模后小鼠无痛行走行为学评分和热刺激爪回缩阈值改变,记录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癌痛组小鼠肿瘤接种后第5日起,接种侧足趾软组织瘤体渐增大,无痛行走评分开始逐渐升高,第7日起,热刺激爪回缩阈值出现逐步缩短(P<0.05);致第11天,无痛行走行为学评分与热刺激爪回缩阈值均达峰值(P<0.01);致第14天后,因瘤体生长过快,部分小鼠出现软组织破溃、出血,影响测试结果,决定终止实验。 结论:小鼠转移性足跖皮肤癌痛模型成功建立。 第二章 ASIC-3在转移性足跖皮肤癌痛小鼠脊髓表达的变化 目的:检测ASIC-3在癌痛小鼠DRG神经元与肿瘤原位上表达的变化。 方法:癌痛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同第一部分。分别摘取正常组、假手术组小鼠与癌痛组肿瘤接种5、9、14天后小鼠L4-5节段脊髓DRG组织和肿瘤原位皮肤组织,采用RT-PCR、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小鼠不同肿瘤生长期内,DRG与肿瘤原位上ASIC-3mRNA和蛋白表达量的相关改变。 结果:正常、假手术两组间比较,小鼠脊髓DRG、肿瘤原位上ASIC-3 mRNA、蛋白表达水平差距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癌痛组肿瘤接种后第5天,小鼠脊髓DRG、肿瘤原位上ASIC-3 mRNA、蛋白表达水平呈现逐渐升高趋势(P<0.05);第9日起致第14天,升高趋于明显(P<0.01)。 结论:转移性足跖皮肤癌痛组小鼠肿瘤细胞接种后,其脊髓DRG、肿瘤原位上ASIC-3 mRNA、蛋白表达水平呈增强表现。 第三章 天麻素在小鼠转移性癌痛中的镇痛作用 目的:研究天麻素对小鼠转移性肿瘤诱发癌痛的镇痛作用。 方法:癌痛小鼠模型建立方法同第一部分。选取35只Balb/c系小鼠,雌性,8周龄,体重20~25g,完全随机分为5组,每组7只:正常组、假手术组、天麻素低剂量组(90mg/kg)、天麻素高剂量组(180mg/kg)和吗啡组。于造模后第11天,小鼠给药后第15、30、60、90、120、150、180分钟,行热板试验,检测热刺激爪回缩阈值变化。并检测高剂量组ASIC-3 mRNA在小鼠DRG神经元上相应的变化,方法同第二部分。 结果: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给药后第60分钟,低、高剂量天麻素组小鼠热刺激爪回缩阈值均出现延长(P<0.05),第90分钟,达到峰值(P<0.01)。与吗啡组比较,两组阈值增加幅度均小于吗啡组(P<0.05)。高剂量天麻素组ASIC-3 mRNA表达明显低于其他组(P<0.01)。 结论:天麻素对癌痛具有镇痛作用,其效果弱于吗啡;ASIC-3可能参与其镇痛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