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现状及影响因素单中心分析

来源 :昆明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19876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具有高患病率、高死亡率及高致残率的特点,其最主要的危害是脑卒中及血栓栓塞。国内外指南均推荐卒中高血栓栓塞风险的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接受抗凝治疗。但目前研究显示真实世界的抗凝治疗与指南推荐仍存在较大差距,存在抗凝治疗不足、不合理的情况。云南地区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现状及影响因素目前尚不清楚,缺乏云南地区房颤抗凝治疗的真实数据。[目的]调查云南部分地区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现状,并分析影响抗凝治疗的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入选2019年6月至2020年10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199例CHA2DS2-VASc评分≥2分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收集患者住院时基线资料、实验室检查、超声心动图、药物及手术治疗情况、抗凝治疗、服药依从性评分等信息。分别于出院后3个月、6个月对所有患者进行电话随访,询问患者是否继续抗凝并收集患者抗凝药物使用情况,收集卒中、出血事件、再住院和死亡等信息,并分析影响抗凝治疗的因素。[结果]1.入选的199例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随访3月时5例患者失访,6月时7例患者失访,累计失访13例,总失访率6.5%。2.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的基线资料:患者平均年龄67.65±9.63岁,平均住院天数为8.9±4.0天,其中58.3%(116/199)为男性,59.8%(119/199)为持续性房颤。主要合并疾病为:高血压75.9%(151/199)、心力衰竭52.8%(105/199)、糖尿病 25.1%(50/199)、冠心病 25.6%(51/199)、脑卒中 22.6%(45/199)。3.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比例:住院前抗凝比例为30.1%(61/199),出院时抗凝比例为82.4%(164/199),未抗凝比例17.6%(35/199),其中单一抗血小板治疗11.1%(22/199)。出院3月后失访5例,死亡6例,随访的188例患者中继续抗凝的比例为67.0%(126/188),未抗凝比例33.0%(62/188),其中单一抗血小板治疗12.8%(24/188)。出院6月后累计失访13例,死亡17例,随访的169例患者中继续抗凝的比例为47.3%(80/169),未抗凝比例为52.7%(89/169),其中单一抗血小板治疗为 17.2%(29/169)。4.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使用抗凝药物情况:出院时使用抗凝药物的患者中81.7%(134/164)使用 NOAC[利伐沙班 64.9%(87/134)、达比加群 35.1%(47/134)],18.3%(30/164)使用华法林。其中利伐沙班使用剂量由低到高依次为:2.3%(2/87)为 2.5mg/天、1.1%(1/87)为 5mg/天、37.9%(33/87)为10mg/天、44.8%(39/87)为15mg/天、13.9%(12/87)为20mg/天;达比加群使用剂量由低到高依次为:6.4%(3/47)为110mg/天、76.6%(36/47)为 220mg/天、17.0%(8/47)为 300mg/天;使用华法林的患者中仅23.3%(7/30)INR达标。出院3月后使用抗凝药物患者中,79.4%(100/126)使用NOAC[利伐沙班63%(63/100)、达比加群 37%(37/100)],20.6%(26/126)使用华法林。出院6月后使用抗凝药物患者中,76.3%(61/80)使用NOAC[利伐沙班68.9%(42/61)、达比加群 31.1%(19/61)],23.7%(19/80)使用华法林。5.在平均6个月的随访中,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发生死亡、卒中、出血及再住院情况:17例患者死亡[9.1%(17/186)],死亡原因为心力衰竭[41.2%(7/17)]、死因不详[29.4%(5/17)]、缺血性脑卒中[17.6%(3/17)]、恶性肿瘤[11.8%(2/17)]。6例患者发生脑卒中[3.2%(6/186)],其中5例为脑梗死,1例为脑出血,且2例患者因脑卒中致残。6例脑卒中患者具体情况如下:3例患者出院后停用抗凝药后发生脑梗死,1例出院后2天发生脑梗死(服用利伐沙班15mg/天),1例服药过程中出现脑梗死(服用达比加群110mg/天),脑出血患者长期服用利伐沙班15mg/天。26例患者发生出血事件[15.1%(26/186)],其中1例为脑出血,10例为黑便(5例因该原因住院)、6例为皮肤黏膜瘀点瘀斑、5例为牙龈出血、1例为术后伤口出血、1例为结膜出血、1例为鼻出血、1例为血尿。44例患者再住院[23.7%(44/186)],其中10例患者住院两次以上。住院原因由高到低为心力衰竭[38.7%(17/44)]、房颤[18.2%(8/44)]、脑卒中[13.6%(6/44)]、消化道出血[11.4%(5/44)]、冠脉疾病[6.8%(3/44)]、呼吸道感染[4.5%(2/44)]、外科手术[4.5%(2/44)]、肾脏疾病[2.3%(1/44)]。6.抗凝组和非抗凝组的临床特征比较:出院时,与非抗凝组相比,抗凝组房颤消融术(34.1%vs.8.6%,P=0.003)、脑卒中病史(25.6%vs.8.6%,P=0.029)比例较高,且服药依从性评分高(6.32±1.36分vs.5.54±1.12分,P=0.002),而PCI 术(13.4%vs.40.0%,P<0.001)、抗血小板治疗(12.8%vs.62.9%,P<0.001)比例较低。出院3月后,与非抗凝组比较,抗凝组消融术(36.5%vs.20.9%,P=0.031)比例较高且服药依从性评分高(6.62±1.10分vs.5.27±1.46分,P<0.001),而冠心病(20.6%vs.35.5%,P=0.028)、PCI 术后(15.1%vs.27.4%,P=0.043)、抗血小板治疗(11.1%vs.43.5%,P<0.001)比例较低。出院6月后,与非抗凝组相比,抗凝治疗组左心耳封堵术(3.8%vs.23.6%,P<0.001)、抗血小板治疗(15.0%vs.29.2%,P=0.027)比例较低,而服药依从性评分较高(6.78±1.12 分 vs.5.91±1.32 分,P<0.001)。7.影响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出院时,既往脑卒中病史(OR=7.081,95%CI 1.157~43.326,P=0.034)是患者抗凝治疗的预测因素,而 PCI 术(OR=0.067,95%CI 0.006~0.735,P=0.027)、抗血小板治疗(OR=0.074,95%CI 0.018~0.309,P<0.001)、服药依从性低(OR=0.049,95%CI 0.007~0.36,P=0.003)是患者不抗凝治疗的预测因素。出院3月后,抗血小板治疗(OR=0.097,95%CI 0.027~0.354,P<0.001)、服药依从性低(OR=0.037,95%CI 0.01~0.137,P<0.001)是患者不抗凝的预测因素。出院 6 月后,CHA2DS2-VASc 评分高(OR=1.742,95%CI 1.122~2.706,P=0.013)是患者抗凝治疗的预测因素,左心耳封堵术(OR=0.081,95%CI 0.019~0.336,P=0.001)、抗血小板治疗(OR=0.227,95%CI 0.08~0.641,P=0.005)、服药依从性中等(OR=0.28,95%CI 0.107~0.731,P=0.009)、低(OR=0.131,95%CI 0.044~0.384,P<0.001)是患者不抗凝的预测因素。8.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不抗凝的主要原因:出院时,PCI术后[28.6%(10/35)]、患者相对禁忌[17.1%(6/35)]、患者拒绝[11.4%(4/35)]、起搏器术后[14.3%(5/35)]、房颤导管消融术后[8.6%(3/35)]、医生未开处方[11.4%(4/35)]、抗血小板治疗[8.6%(3/35)]是患者不抗凝的主要原因。出院3月及6月后,抗血小板治疗[25.5%(16/62)、31.5%(28/89)]、房颤导管消融术后[16.1%(10/62)、20.2%(18/89)]、依从性差[19.4%(12/62)、15.7%(14/89)]、出血担忧、发生出血事件、药物价格贵、购药不便和对病情不了解是患者不抗凝的主要原因。[结论]1.云南省部分地区卒中高风险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出院时抗凝治疗比例较高,出院后抗凝比例下降明显,出院6月后抗凝治疗比例不足一半。新型口服抗凝药的使用比例高于华法林,但坚持性不如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的使用剂量未完全达到指南推荐剂量。研究结果提示云南省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存在抗凝不足、不合理的情况,与指南推荐存在较大差距,亟需改善抗凝治疗现状。2.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不抗凝治疗的主要原因为抗血小板治疗、房颤导管消融术后、依从性差、发生出血事件、出血担忧、药物价格贵、购药不便、对病情不了解和医生未开处方。PCI术、抗血小板治疗、服药依从性低是患者不抗凝治疗的预测因素。3.通过加强对临床医师房颤抗凝相关指南的培训,以及对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的宣教、管理,以提高抗凝治疗的依从性。另外,卫生管理部门、医保部门和政府应加大投入,以改善云南省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现状。
其他文献
[目的]评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关键指标是动脉血氧合指数(PaO2/FiO2,P/F)。相关研究表明在ICU病房内使用机械通气的成人或儿童患者,在一定条件下脉搏血氧饱和度/吸入氧浓度(SpO2/FiO2,S/F)是可以替代P/F的。在高海拔地区,特别是在急诊科,没有相关研究表明S/F与P/F的相关性
[目的]利用血栓弹力图和常规凝血指标评估AECOPD患者及AECOPD合并PE患者凝血状态,及探索血栓弹力图与凝血指标对AECOPD患者并发PE的预测价值,为AECOPD患者早期发现PE提供方便、迅速的检测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1日至2020年11月30日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住院的AECOPD患者77例、AECOPD合并PE患者38例作为实验组,共115例。
[目的]随着肺栓塞检出率的提高,在临床中经常发现部分患者反复出现肺栓塞的复发,本研究将探讨肺栓塞短期复发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以期在以后临床工作中对识别复发患者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经CT肺动脉造影(CTPA)初次确诊为肺栓塞的患者,且从确诊当日起追踪2年,期间至少返院复查CTPA两次,第一次复查时间距离初诊日期不超过半年。依据2018
[目的]回顾性分析AECOPD入院患者,分为抗生素使用组及非抗生素使用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ECOPD患者抗生素使用的因素,建模预测AECOPD入院患者是否启动抗菌治疗,以期降低抗生素的暴露率。[方法]收集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治疗患者,主要诊断为AECOPD,ICD编码为:J44.100。入组305例,分
[目 的]慢血流/无复流现象是影响急诊PCI术后心肌再灌注恢复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将观察STEMI患者中慢血流/无复流组与正常复流组之间相关因素与lncRNA表达谱的差异,为慢血流/无复流现象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线索。[方法]1.以2020年01月至2020年12月因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入住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并成功接受急诊PCI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签署知情同意
[目 的]分析以发热伴肺部阴影为表现患者的具体病因及影像学特点,并且检测所有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及支气管镜检查当天血清中的白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水平以及BALF中细胞分类,探究BALF及血清中IL-6、PCT,BALF细胞分类对于发热伴肺部阴影不同疾病的鉴别意义,同时比较BALF检测对发热伴肺部阴影不同疾病的鉴别较血清检测是否有优势。[方 法]选取2019年1 1月
[目的]1.通过复核云南省15县区首诊断为涂阴肺结核的患者的诊断,来评估涂阴肺结核患者中的“过诊”情况,同时分析病原学阴性肺结核患者的影像学复核的结果,探索涂阴肺结核患者“过诊”的影响因素,为减少涂阴肺结核患者中的“过诊”情况和正确评估云南省结核病负担提供建议和参考依据。2.通过个人访谈了解县区级临床医生对肺结核诊断原则的掌握情况和应用情况,临床医生在肺结核诊断过程中的难点,以及医院和科室防止涂阴
[目 的]研究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pmVSD)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短期及中长期并发症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 法]本研究以2014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并接受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膜周部室间隔缺损;(2)年龄≥2岁,体重≥10kg
[目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由免疫机制介导的良性出血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明确,主要的观点集中于免疫耐受失衡使血小板生成减少及破坏增加。根据其发病机制,利妥昔单抗已成为原发ITP和结缔组织病继发ITP等有B细胞功能/数量异常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选择。利妥昔单抗治疗费用昂贵、云南地区患者对药物认识及经济承受能力不同,因此本课题通过
[目的]描述心衰患者的知觉压力情况,探讨知觉压力对心衰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为提高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改善其预后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科学依据。[方法]1.研究对象: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收住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的心衰患者60例,自愿参加该课题研究,符合以下纳入标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资料收集:基线资料包括心衰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文化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家庭每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