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近代城市公园作为特殊时期产生的公共空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随着城市近代化进程加速,近代城市公园地域性、民主性淡化等问题日渐凸显,一方面近代城市公园管理维护中缺乏公众参与,导致近代城市公园保护更新工作存在园中各景观空间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另一方面近代城市公园历史文化底蕴未受到当代民众重视,其历史文化底蕴与现今价值不统一,成为近代城市公园历史价值展现的重大瓶颈。近年来对于近代城市公园的研究以其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城市公园作为特殊时期产生的公共空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随着城市近代化进程加速,近代城市公园地域性、民主性淡化等问题日渐凸显,一方面近代城市公园管理维护中缺乏公众参与,导致近代城市公园保护更新工作存在园中各景观空间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另一方面近代城市公园历史文化底蕴未受到当代民众重视,其历史文化底蕴与现今价值不统一,成为近代城市公园历史价值展现的重大瓶颈。近年来对于近代城市公园的研究以其历史变迁、发展与特点为主要研究方向,以定性描述为主,缺乏量化的手段;同时在近代城市公园的研究上较少以公众视角对景观空间的停留偏好进行研究。因此本文选择四川第一座城市公园——时代底蕴及城市地域文化深厚、游客量大、景观空间较多且代表性强的成都人民公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公众的需求充分了解及挖掘人民公园的景观空间的使用现状及公众偏好的时间、空间,明晰游人在人民公园的停留时空偏好特征,厘清影响游人停留偏好的因素,提出针对性保护与更新设计策略,同时为近代城市公园研究注入新视角,对促进近代城市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现有的驻点理论和PPGIS作为基础理论和量化方法的支撑。通过网络点评文本分析验证与优化影响游人停留偏好因子,以此作为游人停留偏好平台及问卷设计的基础;以PPGIS为技术指导搭建游人停留偏好平台,获取游人在人民公园停留偏好数据;利用SPSSAU和Arc Gis软件对平台获取到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及空间可视化分析;运用相关性及逐步回归分析厘清影响游人停留偏好因子及影响机制;最后基于上述的分析结果针对性提出保护更新策略。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在驻点理论的基础上,利用网络点评文本分析验证与优化影响游人停留偏好因子,作为平台附属问卷设计的基础;基于PPGIS技术搭建人民公园停留偏好平台——“园游”公众号获取游人在人民公园偏好数据。(2)利用SPSSAU及Arc Gis进行数据分析得到游人在人民公园中停留偏好时空特征。时间上呈现出“早晚偏好小,上、下午偏好大”的特征,总体排序为下午>上午>傍晚>中午>早上>晚上,不同游人主体差异时间偏好影响不显著。游人停留偏好时间受不同停留活动类型影响,游人停留偏好时间会随不同停留活动类型的变化而产生变化,因此需丰富停留活动类型,完善各时间段偏好;空间上,总体最偏好鹤鸣茶社、人工湖、少城苑及保路纪念广场等区域内景观空间,但不同主体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偏好,因此需营造适合不同主体的景观空间满足其需求。景观空间丰富度对空间停留偏好特征影响不明显。游人停留偏好与景观空间活力存在关联性,为正相关性。(3)经过获取的数据分析处理后得到丰富的植物、历史景观、空间氛围感及空间面积的大小对游人停留偏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偏好性与影响因子之间的数学模型为:选点空间偏好性=0.765+0.145*丰富的植物+0.157*历史景观+0.316*空间氛围感+0.150*空间面积的大小。(4)结合人民公园停留偏好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提出了基于保护优先的人民公园保护更新策略。根据保护优先、地域性、公众性原则,首先基于游人偏好空间层面,从不同偏好程度景观空间并结合其现状进行具体的优化改造;其次,基于影响游人停留偏好因子层面出发,针对不同影响因子提出公园保护更新策略。
其他文献
快速城镇化引发的居民健康问题已引起人们愈来愈多的关注。研究表明,绿道空间可以直接或间接的提高人们的体力活动水平,进而改善人群的健康水平,社区绿道作为直接服务于社区居民的绿色公共活动空间,是最佳的给人群带来健康效益的空间载体之一。然而,尽管目前我国已开始大力建设绿道,但由于种种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导致部分绿道的使用率不高,制约了人们在绿道空间进行健康体力活动,未能给人群带来与规划设计时的意愿相匹配的健康
金边红苞凤梨(Ananas comosus var.bracteatus)以其独特的金边嵌合性状,叶花果兼赏,成为重要的新型观赏植物,既可用作盆栽观赏、植物造景,也可用作鲜切花。金边红苞凤梨嵌合叶片由边缘白化组织及中央绿色组织构成,是研究叶片白化突变机理的理想材料;同时叶嵌合体也是研究叶绿素合成积累、叶绿体发育、光合作用和植物发育的优异材料。深入研究嵌合叶片金边形成原因,对揭示叶色嵌合体形成机理、
当前城市的生态环境正面临巨大考验,热岛效应现象不断加剧,空气污染愈发严重,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和损害。而滨水空间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环境微气候与缓解热岛效应方面发挥着显著作用,因此针对于城市滨水空间开展微气候效应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滨水空间微气候方面的研究已经从对下垫面的简单讨论过渡到对植被、驳岸等单一要素的深入探索,但实际上滨水空间微气候效应受多种设计要素的影
自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成都提出公园城市的建设要求以来,成都深刻贯彻落实公园城市建设,四年间,公园建设中自上而下要求“量”的供给与自下而上需求“质”的提升两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存量城市公园为新时代城市公园发展研究提供借鉴,但如何更好地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发挥其现今价值,是公园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重要议题之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城市公园的可持续发展需在公众参与视野下,对城市公园当
近年来,成都市全面践行城市更新与公园城市的新发展理念,花卉主题公园作为公园城市新发展理念下服务居民生活的衍生公园,是构成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单元。而城市中的公共空间同样成为现代化城市居民活动的重要场所,当下公共空间的建设发展和现状问题正被人们所关注,所以本文旨在探讨研究城市公园与居民社交活动行为之间的健康交互发展。在日常观察中,笔者发现成都市天府芙蓉园中的动、静态活动存在冲突,并以此为线索,利用公共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人们经历了长期“居家隔离”且远离社会与自然的过程。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后,生产生活有序恢复,户外出行频率增加,但疫情的反复仍会给居民带来身心等方面的影响,由此引发了我们对当前背景下疫情防控和公共健康的思考。城市公园作为人群接触自然的重要场所,对身心健康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通过景观设计手段优化城市公园内部环境,激励户外行为的发生,缓解疫情带来的消极影响,是提升社会整体公共健康的
近年来,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对经济和生态效益造成严重影响,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我国作为猪肉消费大国,猪肉及其制品的质量、安全和价格备受关注,从食品原料源头上控制和保障其食用安全关乎民生问题。目前,猪源性病原微生物污染趋势明显,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是一种人兽共患病病原,可通过食用受污染的动物肉或其制品导致人类感染,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追求高质量的转型发展已成为当前我国城市各方面发展的主题。在生态方面,城市绿地系统可以调节城市生态平衡,有效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而滨河绿地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不仅为人们提供亲近自然的绿色公共空间,其高质量滨河绿地空间的创建也对推动城市转型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过去以规划者为导向的滨河绿地规划设计,在实际使用中难以有效满足游人使用需求,使得游憩满意度较低,因此,感知滨河绿地
随着城市的扩张,城市交通压力愈大,为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立交桥应运而生。互通式立交桥作为常见的立体交通之一,在城市中运用广泛,立交桥景观也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成都市主城区交通体系的逐步完成,互通式立交桥景观成为城市意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为研究对象,既能在理论基础上对城市互通式立交桥景观进行量化的评价探索,也能在实践上为成都市的立交桥管理和建设提供参考,为提升成都市的人居环境和城市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