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老年人常以早期手术治疗为主,但身体虚弱者对长时间手术、失血耐受差,骨质脆弱者内固定失败风险较高。动力髋螺钉(DHS)是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的“金标准”,而近年来针对老年髋部骨折设计的经皮加压钢板(PCCP)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也逐步应用于临床。如何选择内固定、避免内固定失败是临床骨科医师一直面临的难题。目的:比较PCCP、PFNA与DHS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创伤性大小及临床疗效,分析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效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内固定物选择,预防内固定失败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12年9月期间西南医院骨科采用PCCP、PFNA与DHS手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268例,男111例,女157例,年龄60~105岁,平均76.99岁,其中PCCP组130例,PFNA组48例,DHS组90例。通过门诊复查,电话随访,查阅病例等方式随访。比较三组手术围手术期的手术时间、显性及隐性失血量、术后血红蛋白(HGB)下降值等失血相关指标差异,以及末次随访的顶尖距(TAD)、颈干角、Harris评分、Parker-Palmer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内固定失效率、死亡率等指标差异。同时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效的危险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筛选。结果:PCCP组随访112例,随访12~36个月,平均23.3个月;PFNA组随访40例,随访12~60个月,平均时间32.1个月;DHS组随访71例,随访12~70个月,平均36.4个月。PFNA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显性失血量均少于DHS组,但隐性失血量高于DHS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PFNA组、DHS组比较,PCCP组手术时间最短,术后HGB下降数值最低、显性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最少,输血需求最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CCP组术后HGB<80g/L者发生率均低于PFNA组、DH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CCP组、PFNA组与DHS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2.76周、12.34周、12.45周,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HS组内固定失败率均高于PFNA组、PCCP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手术组围手术期并发症、1年死亡率、末次随访的Harris评分、Parker-Palmer评分、VAS评分比较,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HS组末次随访TAD值、颈干角均少于PCCP组、PFNA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CCP组与PFNA组在末次随访TAD值、颈干角、颈干角10°以上变化比较,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效相关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筛选,螺钉位置分布(p=0.038,危险度:7.393,95%可信区间1.119~48.849)、术后颈干角变化(p=0.020,危险度:5.758,95%可信区间1.319~25.128)、骨折类型(p=0.010,危险度:10.593,95%可信区间0.639~175.663)是内固定失效的危险因素。结论:PCCP手术创伤较PFNA与DHS小,而PFNA与DHS手术创伤相似,术后HGB低于80g/L者发生率高,输血需求高。DHS内固定失败率高;PFNA与PCCP均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二者皆是目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比较理想的内固定物,而PCCP具有手术时间短、切口小、显性及隐性失血少、术后HGB低于80g/L者少、输血需求低的优势。此外,螺钉位置差、术后颈干角变化大、不稳定性骨折是内固定失效的危险因素,良好的骨折复位和螺钉位置是手术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