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慈禧全传》看高阳多卷本长篇历史小说的结构特色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lkonai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阳的多卷本长篇小说,因其时间跨度长,场景转换频繁,塑造人物众多,情节曲折复杂,同时又在正文中加入了许多随时随地逸出正文之外的插叙,似乎与行文主旨无关的典故、轶事,及采取的报刊随写随登长期连载的方式等,有论者认为其作品结构散漫。 如何认识高阳作品的特殊结构是探求高阳历史小说尤其是多卷本历史小说的重要问题。 在统治学界的西方文论里,一般的看法是重视所谓结构“统一性”、“统整感”的才算是优秀作品。而高阳却应其“以小说述史”的目的而必须在小说中穿插大量历史细节、轶闻琐事,这做法也许并不符合现代小说讲求结构“统一性”的要求,但并不能以此下结论说高阳的作品结构散漫。 从中国传统的叙事文学中可以发现,这种“不必要”的插叙并非特例,如世情小说中大量笑话、类书的插入,晚清小说中以时事新闻入小说的做法,高阳的这种“跑野马”不但不应该被看作是不重视小说架构的做法,反而,正如张大春所说,“尤应被视为高阳作品对现代小说的一个重要贡献。”这种“跑野马”现象在高阳的多卷本长篇历史小说中随处可见,甚至成为小说除情节之外的另一个主题,成为高阳多卷本长篇历史小说最大的一个特色。 本论文以高阳多卷本长篇历史小说的独特结构特点为研究对象。论文主体可以分为三部分:“高阳多卷本长篇历史小说的结构概论”、“《慈禧全传》的结构分析”及“影响高阳历史小说结构特点的几个因素”。从中西方对结构的不同看法对高阳多卷本长篇历史小说的作品结构进行探讨与分析,并从历史观、写作意图及中国古典叙事小说结构的影响等几方面来探讨影响高阳多卷本长篇历史小说独特结构形成的几个主要因素。 高阳的多卷本长篇历史小说分为“胡雪岩”系列、“红曹系列”及“慈禧全传”系列三个系列小说,其中,“慈禧全传”所采用的珠花式结构体现了高阳有意书写全景历史的意图。因此,本论文以《慈禧全传》为例来分析高阳多卷本长篇历史小说的结构特点,从中西文论对结构的不同定义着手,包括对“珠花式”结构的分析及从叙事学角度对《慈禧全传》“表层叙事结构”和“深层叙事结构”的分析,高阳的历史小说,特别是多卷本长篇历史小说被称许为“庶几乎史”并非没有原因,这种风格的形成与高阳历史学者的自我定位不无关系。高阳具有强烈的考据癖,体现在他作品中,“以考证入小说、以小说成考证”,考证与小说互相影响,愈到创作后期二者的结合愈趋紧密。 另外,高阳多年浸淫历史而提出的“中心势力”法则其实是指导高阳进行历史小说的一个内在依据,这也是高阳作品中关于宫闱斗争、政治风云的叙写特别细腻曲折的原因。 同时,因为高阳表现出“以小说述史”的企图,而在小说中大量穿插“无关紧要”的历史细节,从中国传统的叙事作品中可以发现这种所谓“不必要”的插叙并非特例。 这许多方面共同影响高阳历史小说的结构形成,并最终使高阳历史小说呈现出与“统一性”要求的现代小说完全不一样的特殊魅力。
其他文献
杨娅娅  定西武阳水利水电工程有限公司  【摘 要】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对施工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控制问题。鉴于此,本文就结合笔者相关工作经验,对建筑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控制方面展开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建筑工程;土木;施工技术  一、现代土木工程的特点  (1)设计理论科学化和精确化  土木工程的理论基础获得了很大的提高,计算机技术以及数学分析方法、现代力
余 铭  身份证号码:450103198310242553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也在迅速起飞,在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的今天,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建筑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建筑的施工质量方面,传统的施工质量控制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采用正确的控制方法以满足土木工程的需要。土木工程作为建筑工程的主要基础工程之一,我们必须要做好土木工程施工方面的工作,
学位
该篇论文分三章,从汉代骚体赋的文体特征、形成发展、艺术成就和对魏晋六朝赋的影响这几个方面,对汉代骚体赋进行一个大致的探讨。其中,关于骚体赋文体特征的研究主要是从形
我在新年健康承诺中说道,每天要吃20种食材。大部分网友不相信能做到,说那怎么可能?那么多食材怎么吃得下啊?会多么麻烦啊?没有退休的人能做到吗?  其实,食材品种多,绝不意味着你需要吃得也很多。胃口是不能变的,一日总热量是不能增加的,奥妙在于,尽量把一份食物用多种食材来制作。  有些朋友问:那葱姜蒜、花椒八角、酱油醋、盐糖料酒之类能算在20种食材当中吗?当然不能。作为调味品少量用的,都不算在其中。不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张洁以其诗意而独特的艺术风格引起了研究者们浓厚的兴趣,更因其作品思想探索的尖锐性和深刻性引起了各界强烈而持久的争论。随着90年代中期以来女性文学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