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肾癌(renal cell carcinoma, RCC)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占全身恶性肿瘤的2-3%。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一般发生在40岁以上,全世界肾癌的发病率每年增加2%,这可能和诊断技术的提高有关,每年死于肾癌者近10万例。在我国,肾癌发病率仅次于膀胱癌居泌尿系肿瘤第二位,近年来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是威胁人民健康的最重要肿瘤之一。约50%的患者首次就诊时已属晚期,约40%的患者手术后转移或复发,转移性肾癌预后较差,平均存活时间小于1年,3年存活率低于5%。目前,肾癌的治疗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对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都不敏感,这些方法一般不能作为常规的辅助治疗。近年来随着肿瘤分子诊断和治疗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我们对于恶性肿瘤发生、演进机制的研究在不断的进行。受体酪氨酸激酶(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 RTK)作为大多数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对其在肿瘤发病过程中的作用的研究已经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分子靶向药物如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出现,使晚期肾透明细胞癌临床治疗取得明显的进展。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 receptor,IGF-IR)作为RTK家族成员,其在肾癌中与VHL、TGF-β等基因关系密切,IGF-IR抑制剂在其它肿瘤治疗中已取得一定进展。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 2,COX-2)参与体内炎症反应,能够有效预防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癌变。进一步研究发现其在多种肿瘤中高表达,并在肾癌浸润转移、多药耐药等生物学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COX-2抑制剂在移植瘤小鼠模型中减弱了肾癌细胞的侵袭能力,现已进入II期临床试验阶段。目前国外研究机构对其它肿瘤的研究中已发现IGF-IR与COX-2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但目前尚未见国内外有关肾癌细胞IGF-IR、COX-2信号传导通路之间是否存在关系的报道。本实验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肾癌细胞中IGF-IR、COX-2、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的表达,旨在研究IGF-IR与COX-2在肾癌发展过程中是否存在相关性,以及二者与肾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关系,探讨IGF-IR与COX-2在肾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进一步研究的临床价值。目的:探讨肾癌中IGF-IR表达与COX-2表达的关系,以及二者与肾细胞癌增殖能力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64例肾细胞癌中IGF-IR、COX-2和PCNA的表达。结果:64例肾癌组织中IGF-IR阳性表达率为60.9%,为细胞膜染色。肿瘤直径<4cm组和≥4cm组中IGF-I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6.3%和75.6%;临床分期I期和II-IV期组中IGF-I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7.9%和80.0%。病理分级I级、II级、III-IV级肾癌细胞IGF-I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8.6%、64.3%、86.7%。以上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临床分期或者病理分级增高,IGF-IR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升高。PCNA蛋白I级、II级、III-IV级组中肾癌细胞IGF-IR表达率分别为27.3%、75.0%、81.8%,IGF-IR表达与肾癌细胞PCNA表达呈正相关关系。在64例肾癌组织中COX-2阳性表达率为51.6%,为细胞浆染色。肿瘤直径<4cm组及≥4cm组COX-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1.6%和60%。临床分期中,I期、II-IV期COX-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4.5%、65.7%,体积较大及临床分期较高的肿瘤中COX-2蛋白阳性表达率较高。病理分级I级、II级、III-IV级肾癌细胞中COX-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2.9%、57.1%、66.7%,二者无相关关系存在。PCNA蛋白I级、II级、III-IV级组中肾癌细胞COX-2表达率分别为40.9%、50.0%、63.6%,二者无相关关系存在。肾癌组织中的IGF-IR与COX-2表达存在正相关关系。PCNA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显著相关。结论:在不同分期肾癌组织中,IGF-IR与COX-2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F-IR与COX-2、IGF-IR与PCNA表达呈正相关,COX-2与PCNA表达无相关性。IGF-IR和COX-2基因在肾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协同的作用。它们的检测可能对肾细胞癌恶性程度的判定、预后和基因靶向治疗提供有用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