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化发展的目标和基础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动力来源于城市化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当前我国城市化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粗放型的城市化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和潜在的危险,同时生态环境的恶化又制约着我国城市和社会的发展,威胁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因此,在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对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二者关系的研究,可以有效地防止新的环境问题的出现,有利于实现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协调发展,对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依据经济学、地理学、环境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相关理论,以我国1994至2013年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相关数据为例,研究我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现状以及变化趋势。本文主要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结合的方式,分别构建了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和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首先采用稀疏主成分分析法分别对我国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现状进行综合评价,然后运用模糊数学理论中的隶属函数构建静态与动态结合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度测度模型,并测算我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最后在分析和比较评价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我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第一,我国城市化水平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且增长速度比较稳定。第二,我国的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水平呈现波浪式上升的趋势。从总体上来说,我国的生态环境水平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其中部分年份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退步,因此,生态环境的整体状态不是十分稳定。第三,从静态协调性评价指数的角度来看,我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水平呈现一定程度的波动性。1999年以前,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比较差,且波动性大,1999年以后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比较好,且总体上呈现出比较稳定的上升趋势。第四,从动态协调性评价指数的角度来看,我国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水平处于稳定的缓慢上升趋势中,两者的相互发展处于较为协调的动态轨迹上。其中,1999年以前出现小幅变化,且协调度较差,1999年以后总体上呈现出小幅上升,且协调度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