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底边界层研究的航道回淤机制分析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zwr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底边界层内水沙运动与泥沙侵蚀、输移和沉积过程密切相关,直接影响床面的冲淤和稳定。由于常规水文观测方法很难获取高质量的近底水沙数据,从近底水沙运动角度探讨泥沙侵蚀、输运、沉积以及床面的冲淤响应一直是研究的难点。本文利用自行设计的四角架近底观测系统在长江口北槽深水航道高回淤区段进行了洪枯季半月周期的多次观测,结合准同步大规模水文测验资料和地形资料,从底边界层角度探讨了航道集中回淤机制,得出主要认识如下:1、从底边界层角度较系统地给出了深水航道高回淤区段的回淤机制:极高近底含沙量是高回淤产生的物质基础;近底高含沙量导致垂向水体层化加强进而抑制水流紊动,产生泥沙对水流结构的“制紊效应”;近底紊动强度的减弱抑制泥沙扩散悬扬并促进泥沙沉降,又导致层化加强,反过来促进泥沙沉降,形成泥沙集聚的“雪球效应”。在憩流时段长和泥沙供应充足的条件下,“雪球效应”得以充分发育,造成局部集中回淤。2、极高近底含沙量是高回淤产生的物质基础。长江口北槽深水航道高回淤区在涨憩时段近底含沙量可高达20 kg/m~3以上,持续时间可达2~3小时。这段时间是床面集中回淤时段。悬浮泥沙沉降、下航道近底高含沙水体上推、S5丁坝附近泥沙越堤是高回淤区涨憩时段近底形成高浓度的三个主要泥沙来源。3、憩流时段长和层化制紊的“雪球效应”是造成集中回淤的重要动力原因。高回淤区近底理查森数Ri大部分时刻都大于0.25,说明近底大部分时刻紊动作用都受到了层化限制。特别是在涨憩时刻,此时流速梯度很小(<0.03/sec),充足的泥沙沉降造成垂向水体层化加强,产生很强的“层化制紊”作用。进一步导致泥沙无法扩散促进沉降,又加大层化程度,形成“雪球效应”。而较长的憩流时段使这种效应有充足的时间得以发育。4、坝田淤积趋于饱和是2007年以来航槽回淤加剧的地貌演变原因。由于坝田淤积趋于饱和,原来大量可淤积在坝田内的泥沙只能转向航槽,更丰富了航槽区泥沙物质来源。特别是S5-S9坝田区饱和,导致九段沙越堤泥沙较难停留在坝田区域,而随涨潮流上推,更丰富了上航道高回淤区泥沙物质来源。
其他文献
近几年,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不断发展,房地产案件不仅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而且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由于这类案件涉及面广、集团性或共同诉讼的案件多、社会影响大,加大了法
《音乐课程标准》提到:"要重视并着力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尽早积累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集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而中低段合唱教学,特
利用氧电极法测定了光照强度和温度对巨藻(Macrocystis pyrifera)雌雄配子体光合放氧的影响。结果表明,巨藻配子体营养生长的最适光强为1 500~2 000 lx,最适温度为18~20℃。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十一个沿海省区之一,拥有漫长的海岸线,海洋资源丰富。位于热带地区,高温多雨,光热充足:多深水良港且建港条件优越:滩涂广阔,渔业资源丰富;油气资源储量大:
<正>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又称缺血性股骨头坏死(avascular necrosis,AVN),系骨科常见且难治性疾病。由于非创伤性ONFH病理机制尚未完全明了,
语言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日本人吸收学习外来语语言的态度,反映了日本人学习吸收外来文化的特点。本文主要从日语外来语的特点分析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开放性、
金融系统性风险的研究一直是国际学术界和实务界探讨的热点。特别在美国次贷危机及欧洲债务危机等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金融系统性风险的识别、测度、
亚健康状态已越发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本文从大学教师这一特殊人群入手,对亚健康状态的现状和归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试图找出应对的策略。
结合佛山高明配电网的实际,首先分析鉴别出线路的特征,并从中抽取典型线路;然后对所选线路分别计算六项优化措施的节能潜力和综合节能潜力;最后以典型线路节能潜力平均值按比
<正>8844块太阳能板如鳞片般覆盖脊背,螺旋状连续构架蜿蜒延展成开口的马蹄形,清水混凝土曲面框架支撑的环体,围合的是4万坐席、1.5万临时观众席、占地19公顷的一个足球场,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