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山西、陕西、河北和辽宁4省的6个油松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RAPD标记,对其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油松RAPD反应体系的随机引物浓度、模板DNA用量、dNTP浓度、TaqDNA聚合酶浓度和Mg2+浓度等进行梯度试验,建立了适合油松RAPD扩增的最佳反应体系,即在25μL反应液中,含10×Buffer 2.5μL,25 mmol/L的MgCl2 3.0μL,10 mmol/L的dNTP0.5μL,0.5 U Taq酶,40 ng的模板DNA,10μmol/L的引物2.0μL,14.9μL ddH2O。同时对60条引物进行筛选试验,从中筛选出扩增多态性片段较多且扩增产物稳定的RAPD引物19条。在此基础上,对6个油松种群的102个针叶样品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共检测到146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122个,占83.56%。用POPGEN(1.31版)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的Nei’s基因多样性(h)与Shannon多样性指数(I)分别为0.2587和0.3786,表明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在6个种群中,灵空山种群(LK)(PPB=66.44%,h=0.2735,I=0.3965)和雾灵山种群(WL)(PPB=65.75%,h=0.2639,I=0.3855)的遗传多样性高于其他4个种群[千山种群(QM)、平泉种群(PQ)、黄陵种群(HL)和洛南种群(LN)]。就6个种群而言,RAPD检测结果显示,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na)为1.6518,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4667,总遗传多样性(Ht)为0.3263,种群内遗传多样性(Hpop)为0.2587;基因分化系数(Gst)达0.2072,基因流(Nm)为1.9145。说明总遗传变异的20.72%存在于种群间,79.3%存在于种群内。表明油松的遗传变异大部分存在于种群内,种群之间基因交流亦较频繁。研究同时表明,6个油松种群之间的遗传距离的变化范围为0.0791~0.1380,平均值为0.10482。其中LK和PQ的遗传距离最大(0.1380),LK和WL的遗传距离最小(0.0791)。根据Nei’s遗传距离,利用UPGMA法对6个油松种群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可将这些种群归为两组,即LK和WL这两个种群为第一组,QM、PQ、HL和LN这4个种群为第二组;或者LK、WL、QM和LN为一组,PQ和HL为另一组。通过对6个种群间的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进行Mantel检验,证明6个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基于以上研究结果,从油松种群遗传改良和油松种群遗传多样性保护两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资源利用和保护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