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漢書藝文志》(以下簡稱《漢志》)是我國的首部史誌目錄,也是現存最早的一部國家文獻分類目錄。《漢志》在我國學術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從其誕生以來就得到了眾多學者的推崇。它上承劉歆《七略》,收錄了漢朝及以前的大多數文章書籍,為後世研究漢及以前歷史提供了參考資料,並為目錄學的發展和古代圖書的保存做出了極大的貢獻。清代學者金榜說:“不通《漢書藝文志》,不可以讀天下書。《漢書藝文志》者,學問之眉目,著述之門戶也。”《漢志》收書眾多,“大凡書,六略三十八種,五百九十六家,萬三千二百六十九卷”。這“萬三千二百六十九卷”雖包括了劉歆之前的大部分文獻典籍,但仍存在收書不全的現象。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圖書在流傳過程中缺失嚴重(如戰爭、統治者焚書導致圖書缺失);二是班固在錄書時所堅持的不錄存人之書、不錄祖先之書的錄書原則。對於《漢志》這種錄書不全的問題,古人早已意識到,并對其進行了補充,如姚振宗已繤為《拾補》六卷。然而,《漢志》所錄之書都是漢以前的古書,只有原書出現才能對《漢志》進行可靠的補輯,而缺失圖書的再現只能依靠出土文獻。出土文獻在我國古代歷史上就曾多次出現,如孔壁藏書、汲冢書、石鼓文、甲骨文等,都是歷史上重要的出土文獻,它們的出土豐富了我國的古典文獻,為我國古代歷史文化研究提供了更可靠的資料。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考古學的興起和繁榮,越來越多的埋藏地下的古典文獻得以出土,組成了數量龐大的出土文獻陣營。出土文獻的豐富,不僅有利於校正現存文獻的訛誤,而且還能補充現存文獻的不足,對於古代典籍的完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東漢之前的文獻以寫在竹簡和絲織品上的為主,被稱為竹簡和帛書,如《子彈庫楚墓帛書》、《信陽楚簡》、《慈利楚簡》、《郭店楚墓竹簡》、《上海博物館藏戰國竹簡》、《清華簡》、《睡虎地秦墓竹簡》、《銀雀山漢簡》、《馬王堆漢墓帛書》、《阜陽漢簡》、《張家山漢簡》等等,這些竹簡和帛書對於研究東漢之前的歷史與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同時對於完善東漢之前的典籍也具有重要作用。出土文獻的豐富為《漢志》的補輯提供了可靠的依據,更提供了第一手的原始資料。以出土文獻為依據對《漢志》進行補充,這不僅能對《漢志》進行完善,同時對出土文獻的整理和保存都具有極其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