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国际大趋势。目前中国大部分存贷款利率,依然由中央银行确定并报国务院批准,所以存贷款利率成为改革的最后“堡垒”。理论界和实务界有关利率市场化的呼声不断升高,在政策层面也被多次提到议事日程。一国金融系统的法律体系与制度变迁会对整个国家的经济金融稳定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在构建起基本的金融系统框架之后,金融体系内部的制度结构相互关联与衔接十分密切,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往往不是形式上简单的取消管制和开放市场竞争,而是推动完善金融制度环境和金融基础设施,制定适合市场竞争的配套制度与适合现有制度的市场运行规则,并维护制度的渐进性与稳定性。中国由于金融市场发展水平较低、监管效率瓶颈制约以及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使得利率市场化进程缓慢。为了尽快发挥利率改革的正向作用,需要提高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完善配套制度建设。本文运用制度经济学交易成本理论、产权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来分析利率市场化的路径选择和绩效,分析典型的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效与教训,在此基础上,研究推进中国利率市场化问题。一、利率市场化研究综述与评析国内外学者关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利率市场化绩效、风险、利率市场化次序以及利率市场化方式与路径方面。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取得了大量成果,为中国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是,已有的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比如,尚未构建系统的利率市场化制度理论框架,尚未建立制度数量指标进行有效的数理分析,等等。二、利率市场化的理论基础麦金农和肖提出的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是发展中国家以利率市场化为核心的金融改革的理论基础。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存在二元金融结构。新结构主义理论认为,对于存在二元金融结构的国家,应该考虑到非正式市场的存在及其在经济中的传导作用。利率市场化需要基础理论支撑,还需要配套制度条件,比如发达的金融市场、完备的金融安全网等。由于中国现有的制度环境不完善与产权不够明晰,各方利益主体对利率市场化制度需求明显不足,因此,我国宜在产权改革取得一定成效后,再彻底放开利率使其逐步市场化。三、制度质量与利率市场化制度质量包括制度有效性和制度稳定性二维衡量指标,制度有效性侧重衡量制度质量对改革的促进作用,制度稳定性侧重衡量制度质量在改革进程中对经济平稳增长的保障作用。面板数据模型研究表明,进行制度改革相对成功并且制度稳定性较好的国家,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绩效较好;制度质量整体水平能够显著地影响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快慢及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效果。在产权制度质量改善的基础上,国家整体金融制度环境质量会提升,进而推动整个金融系统中金融机构公平有序竞争,并有利于利率结构调整。四、制度结构与利率市场化制度质量包括产权制度质量与制度环境质量两个方面,本章在上一章的分析基础上,采用普通面板数据模型,进一步分析在两种类型国家进行改革时均起重要作用的制度环境质量。在分析面板横截面数据的国别差异的规律性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在研究不同制度质量变量的国别差异以及制度变量指标在改革中的影响效应变化时,采用变截距、变系数模型来反映出横截面个体对截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信贷管制制度环境的改善有利于改善金融抑制水平,从而推动利率整体水平的提高;完善银行业整体监管水平,包括事前审慎监管、事中及时纠正和事后及时处置,有利于利率市场化改革。五、中国利率市场化分析中国利率市场化虽取得重要进展,但制度变迁进度缓慢,利率形成机制、利率传导机制不完善,存贷款利率受管制,利率市场化未取得实质性突破。追根朔源,这些问题是由不合理的制度结构引发的。我国利率市场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金融市场主体问题、金融监管问题、基准利率体系问题和商业银行定价能力问题。六、国外利率市场化的做法与启示从世界范围看,已经顺利完成利率市场化的国家,都基于不同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背景,以及不同的改革起点,遵循了不同的改革路径。但是,无论是顺利推进利率改革的美国和德国,还是改革中间出现反复的日本和韩国,都十分重视创造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变迁金融监管制度,选择合适突破口,创新金融产品,提高商业银行定价能力。历经多年的发展与改革,美国、日本、韩国、德国等国家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就。因此,对这些国家的利率市场化制度变迁进行深入研究,总结经验教训,可以为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启示。七、推进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对策建议制度质量是决定一国利率自由化成功与否的重要变量。为改善制度环境质量,保证其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发挥更大的稳定作用,本章依据制度创新理论提出我国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对策建议,即推进金融产品创新,推进监管制度创新,消除二元金融结构,完善货币市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提高商业银行定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