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首次打败外国侵略者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由半殖民走向独立,由沉睡走向觉醒,由涣散走向团结,由分裂走向统一的重要转折点。中华民族彻底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斗争是中国抗战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在抗战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高举统一战线的伟大旗帜,不仅争取到全国人民、各民主党派、各抗日团体和社会各界爱国人士的支持,而且获得海外侨胞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认可和援助。中国共产党为了能够取得抗战的胜利,一方面动员国内的各种力量积极进行抗战,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开展抗日外交实践活动,目的是为抗战胜利争取更多的国际援助,加速抗战的胜利进程。从中国共产党抗日外交的发展历程看,其经历了由依赖苏联和共产国际到走向独立自主,再到走向世界的过程。瓦窑堡会议前,由于中国共产党还不成熟,在抗日外交上受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影响较大。瓦窑堡会议后,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自主地探索自身的革命道路,也开始调整了之前的抗日外交政策,自此中国共产党抗日外交得到了深入发展。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为中国共产党抗日外交走向世界提供了机遇,中国共产党趁机全面推进抗日外交的发展,助推了抗战的胜利。在这一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一套成熟、完整、符合中国国情和党情的抗日外交理论体系。梳理中国共产党抗日外交形成的背景和实践,总结中国共产党抗日外交的基本特征和经验,能够更好地掌握中国共产党外交事业发展规律,更深刻地领悟中国共产党抗日外交发展的曲折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中国共产党抗日外交的产生有着特殊的历史条件和深厚的理论渊源。本文从抗日外交的理论层面出发,首先对中国共产党抗日外交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对抗日外交的理论属性和本质属性,以及对影响中国共产党抗日外交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进行了详细阐述。就理论层面而言,中国共产党的抗日外交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外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中国共产党抗日外交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就学理角度而言,国家内政、党和国家的利益、综合实力、国际环境和意识形态都是影响抗日外交的重要因素;就历史角度而言,中国共产党对主要矛盾的判断,对时代主题的认识,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形势,以及历史文化都对抗日外交产生重要影响。文章通过深入挖掘,明确了影响中国共产党抗日外交形成的理论渊源,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外交思想,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外交观、战争观和国际关系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外交思想,主要包括以民为本思想、民族利益至上思想、义利双行思想、利用矛盾思想和以斗求和思想;西方思想界中的外交思想,包括实力是外交的基础、外交的目的是维护国家利益,以及“均势”外交思想等。同时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抗日外交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即独立自主原则、自立更生原则、利用矛盾原则和反对妥协退让原则。在抗战的整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英勇奋进、砥砺前行,开展了既合作又斗争的抗日外交实践。从本文的研究中可以得出,中国共产党抗日外交为抗战的最终胜利,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提高党的国际影响力,以及为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从中国共产党的抗日外交实践中得出,中国外交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外交实践相结合,必须保证中国共产党在抗日外交中的领导地位,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抗日外交理念,必须将捍卫国家利益当作抗日外交的出发点和归宿。抚今追昔,鉴往知来。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智慧,是中国共产党永葆活力的重要法宝。总结中国共产党抗日外交的基本经验,对于新时代继承和发扬优秀的外交传统,为新的国际形势下更好地确立外交工作的思路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在新的时代环境下,中国外交一定要与党情、国情和世情相结合,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要在外交工作中充分发挥斗争精神,要有广阔的国际视野,要重视外交理念的宣传和民间外交的发展,在国际上讲好中国故事,努力开辟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