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曲系统自抗扰控制及非线性波方程解的性质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g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两个,即:自抗扰控制在分布参数系统中的应用和非线性波动方程解的性质。自抗绕控制技术对带有未知干扰的非线性系统是非常有效的。它的核心思想是:首先用扩展状态观测器对不确定项进行估计,然后再用该估计来抵消不确定项。自抗扰控制是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和全新的思想,它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跟踪微分器,扩展状态观测器,基于扩展状态观测器的误差反馈结构。自抗绕控制不但可以应用于集中参数系统,而且在分布参数控制中也非常有效。波动方程是偏微分方程和分布参数控制理论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对它的研究必将促进偏微分方程和控制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论文分为四章。第一章是引言,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文的主要结果。第二章主要研究跟踪微分器,提出了一种基于泰勒展开的高精度跟踪微分器,即:其中v(t)是输入信号。通过将其与一般的观测形式的高增益微分器进行比较,可以得到我们的微分器具有比一般高增益微分器更高的精度。第三章主要用自抗绕控制技术稳定两种分布参数系统。在第三章第一节和第三节,分别讨论如下带有不确定干扰的波动方程的稳定性和其中u(x,t)是系统状态,U(t)是控制输入,Y(t),Y1(t),Y2(t)是输出测量,d(t)是未知的干扰项。在第三章第二节,讨论如下带有不确定干扰的Euler-Bernoulli梁方程的稳定性其中w(x,t)是系统状态,U(t)是控制输入,Y(t)是输出测量,d(t)是未知的干扰项。我们的目标是,在存在不确定干扰d(t)的前提下,利用测量输出Y(t)设计控制U(t)来分别稳定相应的系统。第四章主要研究一维非线性波动方程全局解的存在性。在第四章第一节和第二节,讨论带有边界阻尼项和内部源项的非线性波动方程的整体解的存在性。在第四章第三节,讨论带有边界源项和内部阻尼项的非线性波动方程的整体解的存在性。在第四章第四节,讨论一种非耗散非线性波动方程的整体解的存在性。
其他文献
生物质热化学气化合成混合醇技术具有工艺相对简单、产物的能源化工应用广泛等优点,为准确评价该技术的资源能源消耗、辨析合成燃料的环境性能,基于生命周期分析框架和ReCiPe2016中点评价方法,对农林废弃玉米秸秆和木屑经气化、催化合成混合醇工艺的清单和9种环境影响类型开展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农林业阶段均为环境影响的主要阶段,秸秆混合醇生命周期影响高于木屑混合醇。前者的臭氧层耗竭潜值、海洋和淡水富营养
多部竞赛图无疑是有向图中一类重要的图,并且它已经被广泛研究.竞赛图是顶点数为c的c-部竞赛图.关于竞赛图中有向路和有向圈问题的研究非常深入而且成果丰硕.将竞赛图的结果推广到多部竞赛图中是研究多部竞赛图的有效途径之一.一个向图D的Hamiltonian圈指的是一个包含D的所有顶点的圈.称有向图D是泛圈的,如果它包含从3到|V(D)|的每个长度的圈.称有向图D的一个顶点(一条弧)是泛圈的,如果它属于每
双曲方程是偏微分方程理论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对它的研究必将促进偏微分方程理论和其它数学分支的进一步发展.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两个.一是应用势井理论和(?)Sobolev空间理论研究具非线性阻尼和源项及粘弹性项的波动方程的解的爆破.二是应用Lyapunov能量法,结合势井理论研究波动方程的解的全局存在性和能量衰减问题.论文分为三章.第一章是引言,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文的主要结
自从MIT小组成功地实现用光阱束缚冷原子23Na以来,旋量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EC)作为一门新兴学问在多个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比如自旋磁畴,涡旋态,自旋组分相分离,破裂凝聚态,及自旋相干混合动力学等等。本文研究了旋量混合物基态特性和非均匀外场中旋量BEC的动力学两方面内容。首先,我们探讨了由两种不同的自旋都为1的原子组成的旋量凝聚体混合物的基态特性。当两种不同类的玻色子发生碰撞时,由于玻色对称
近年来,量子系统的相干操控无论在实验和理论上都获得了广泛关注,它的应用范围已从探索和研究基础的物理本质问题迅速扩展到量子通讯领域。许多物理系统都可以作为量子系统,例如超导环、量子点、被俘获的单离子、单原子等。单原子是一个完美的量子系统,借助于激光冷却技术可实现单个原子的冷却与俘获,相对离子或其它系统,单原子不易受外界电场和磁场的干扰,这种同环境弱耦合的特性对于其保持内态的相干性非常有优势。基于单原
随着纳米微加工技术的发展和单分子器件实验设计水平的提高,实验上已经证实单分子器件的可行性,并且此类装置的实验控制技术也在快速发展.特别是Heersche小组2005年10月第一次在单分子磁体Mn12的电子输运实验中,证实了电子与单分子磁体自旋自由度的耦合,由此开辟了分子电子学和自旋电子学的交叉研究领域——分子自旋电子学,并且单分子磁体晶体管被选作在实验上实现分子自旋电子学的候选器件.单分子磁体独特
随着碰撞能量的提高,人们对于微观世界的认识在加深。核-核碰撞的过程、新物质形态—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uark Gluon Plasma)的属性、粒子产生的机制、质量的本源等等,仍是物理学家们热议的话题。由于碰撞早期过程及碰撞系统内部无法直接测量,所以理论上是通过实验的可观测量来推测碰撞演化过程和粒子产生机制的。本文结合了唯象模型和统计方法,利用Monte Carlo方法在计算机上实现了对末态粒子的
为了提升轻工装备制造业在绿色发展过程中的可持续竞争力,在关键质量特性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关键绿色质量特性(critical to green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CTGQs),建立CTGQs提取模型,识别出对环境影响最大的工艺过程参数,实现轻工装备在制造阶段的关键绿色质量特性提取,为实现绿色制造提供了理论基础。为更好地消除提取过程中的冗余数据,将改进ReliefF算法与自
单分子磁体是一类特殊的磁性纳米材料。在2005年,美国和荷兰的实验小组制备出了Mn12单分子晶体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单分子磁体量子输运。近年来,单分子磁体的量子输运研究已经揭示出许多新的输运特性,如负微分电导,近藤效应,极化电流导致的分子磁体翻转,几何位相导致的自旋阻塞和振荡等等。然而,对于对于给定的单分子磁体,它的各种参数是无法改变的,这给单分子磁体输运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带来诸多不便。于是人们
过去二十年里,光场与原子系综的相互作用作为量子信息处理和量子态工程的基本单元引起了很大关注。这个领域以自由空间的原子系综与量子光场的接口的实现为研究开端。其中,光场与原子系综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量子相干效应是实现量子接口的有效途径之一,尤其是电磁诱导透明(EIT)的广泛应用。在EIT介质中,光场诱导原子处于相干叠加态,使介质对共振探测场的吸收减小,同时伴随较强的正常色散,因此可以将其应用于光速减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