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1850-1904)的长篇小说《觉醒》(1899)虽曾遭冷遇达半个多世纪,但一经挖掘很快被认为是美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并两度被拍摄为电影(1982,1991)。当前国内外学界对《觉醒》小说文本的研究成果已相当丰硕,但对于其电影语篇的研究并不多见。《觉醒》简言之是一位已婚女子和婚外两位男子的故事——已是两位孩子母亲的爱德娜对现有婚姻生活不满、爱上了婚外单身的罗伯特、后又与花花公子阿罗宾有染,并最终把自己投入了大海。《觉醒》的电影语篇,乃多模态文本,它是运用各种符号资源如图像、声音等来构建意义的。先前多模态在电影方面的研究多关注视觉模态,而听觉模态以及视听模态结合的研究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本文借助Kress和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和Van Leeuwen听觉语法等相关理论,并采用语音分析软件praat,选取较新的《觉醒》电影(1991)语篇为研究对象,对其视觉模态、听觉模态及视听模态综合进行研究,探究视觉模态内部、听觉模态内部、视觉与听觉模态之间是如何进行合作实现整体意义的。研究发现:(1)在视觉模态方面,再现意义中的叙事意义在推动情节的发展方面发挥了主要作用;互动意义较好地反映了影片中人物社会关系的变化;构图意义主要通过镜头中的人物、场景的合理布局得到了实现。(2)在听觉模态方面,音乐与其它声音构成一种动态的视角关系;在考虑参与者之间音高的个体差异,以及字母本身发音的高低基础上,听觉中的社会距离基本能够通过音高要素来体现。(3)从视觉与听觉模态综合分析角度来看,视觉和听觉模态多以互补关系出现,并通过强化和非强化关系来达到视听融合的效果。总之,本研究通过对《觉醒》电影语篇的多模态分析,旨在拓宽《觉醒》研究维度,肯定其呈现小说主题意义的成效,揭示了其心理状态的转变“屈服-迷茫-觉醒”,但本研究也指出了不足之处;同时,也旨在为人们提高多模态识读能力、为多模态制作人员重视不同模态间的整合提供一定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