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教师的角色定位影响教师的素质结构和质量,最终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和教育目标的实现。不同主体对教师的角色期望有所不同,研究不同主体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角色期望,有利于教师对其角色进行科学定位,克服角色冲突,并及时进行角色转变,有利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通过运用角色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开展问卷调查,借助分析软件,借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从素质要求和教师角色两方面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期望进行研究。可以看到,不同主体(国家、高校党政人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的期待既有一致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角色期望差异会影响角色功能的发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吸引力、感染力、实效性,教师是关键。通过分析得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最基本的素质要求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师风师德、知识素养、业务素质等四个方面,最基本的角色要求包括“传道者、授业者”、“促进者、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关怀者、咨询者”等四个方面。研究发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己由当初的“革命者”的角色发展成为现今的职业角色。从宏观角度上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角色应定位于“教书育人”;从微观角度上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角色应包括三个方面:“教书育人”、“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
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及时转变为如下角色:马克思主义的传承者、教育教学内容的科学构建者、教育教学的反思者和研究者、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促进者、学生思想道德的示范者、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者。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对象等发生了巨大改变的情形下,加快教师的角色转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教师的角色转变既可以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为党和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可靠建设者和接班人,又可以更好地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教师的角色转换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