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目前疼痛的中枢机制仍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出现了多种脑功能成像技术,包括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MRS)、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术(positronemission tomography,PET),这些脑功能成像技术应用于疼痛领域的研究,为疼痛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及治疗学研究开辟了更为广泛的领域;功能磁共振(fMRI)是一种无创的、方便易行、反映人体功能变化的优点的检查手段,已成为目前痛觉中枢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现在有研究发现慢性疼痛在病因、病理解剖、病理生理、症状等方面均与急性疼痛有显著差异,因此两者的诊断和治疗也存在明显区别。目前功能影像学应用于疼痛的研究对象多为急性疼痛的诱发或急性疼痛模型的建立,较少应用于慢性疼痛的研究。目的利用fMRI研究静息状态下慢性腰痛患者与健康者之间的脑部神经网络的差异,初步探讨慢性腰痛患者静息状态下的脑功能活动特点。方法选择15例慢性腰背痛患者及16名健康者对照进行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采用Siemens Avanto 1.5T磁共振成像系统,使用标准正交头颅线圈。行磁共振头部横轴位扫描,定位线置于眉弓连线水平,解剖图像采用T1加权三维快速扰相梯度翻转恢复(3D-SPGR)序列,参数为TR/TE=24ms/6ms, FA35°,层厚0.9 mm, FOV=240mm×240mm,矩阵=256×256;fMRI扫描序列采用T2*-EPI-GRE序列,参数为:TR/TE=2000ms/30ms, FA 90°,层厚4 mm,间隔1 mm, FOV=240mm×240 mm,矩阵=64×64,扫描时间为6 min。数据处理采用Statistical Parametric Mapping软件(SPM8)对功能数据进行预处理;再采用北京师范大学研发的脑功能数据处理软件(Resting-State fMRI Data Analysis Toolkit, REST)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慢性腰腿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慢性腰背痛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存在一些脑区的异常:慢性腰背痛组的双侧前扣带回、双侧额叶、右侧枕叶等脑区的ReHo值较对照组升高;慢性腰背痛组的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臂旁核、脑桥、左侧顶叶后部、双侧扣带回后部及邻近楔前叶的ReHo值较对照组减低。结论静息状态下慢性腰痛患者多个脑区的功能活动存在异常,双侧前扣带回、双侧额叶、右侧枕叶等脑区的局部一致性升高;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臂旁核、脑桥、左侧顶叶后部、双侧扣带回后部及邻近楔前叶局部一致性降低;可以理解为这并不是某个或某几个脑区作用的结果,而是大脑皮质和皮质下结构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这可能与机体对持续疼痛刺激的适应性增加、以及内源性镇痛系统活动减低等也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