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流通速度是世界货币经济学中的一个关键概念,而且是货币经济学中重要且复杂的问题。货币流通速度的平稳与否,直接关系到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可行性与货币政策效果。通过费雪方程式MV=PT可知,货币供给是由货币流通速度来确定的,因此货币政策的制定需要考虑货币流通速度变动所带来的影响。并且,货币流通速度自身的变动,一方面是宏观经济、金融环境变化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经济、金融领域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因此,掌握货币流通速度变动的规律、研究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维持或提高货币运行的效果是确保经济平稳运行以及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本文运用定性分析方法和实证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对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展开分析。首先,文章介绍了关于货币流通速度的一些经典理论,阐述了各学派的研究视角、理论结论及其贡献与缺陷。然后对国内外关于货币流通速度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并按照研究视角的不同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在此基础上得到启示,为后面各章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本文对货币流通速度进行了界定,并选取了收入型货币流通速度进行接下来的理论及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进行了时间序列分析,发现货币流通速度大体呈长期下降的趋势,且表现出顺经济周期的变化特点。最后,文章主要从理论和实证方面分析影响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在理论分析部分,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原因可以分为经济因素、制度因素和技术因素,经济因素本文选取利率、通货膨胀率、储蓄、经济货币化及收入分配差距这几个因素,制度因素选取了外汇市场、资本市场及金融效率这三个方面,而技术因素是指电子货币等创新型金融工具,并分析它们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进而说明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在实证分析部分,本文选取了1978—201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重点运用协整理论,选取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实际利率、消费者物价指数、外汇储备、货币化程度及金融发展水平构建计量模型,并得出结论:V1、V2与利率、货币化程度、外汇储备呈负相关关系,而与金融发展水平呈正向关系,并对实证结果进行了经济解释,分析各变量是如何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最后依据上述结论提出了改善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现状的一些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