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义的郁证是泛指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所引起的脏腑机能失调,因而导致气、血、痰、火、食、湿等瘀塞、郁滞所致气机不得发越的病症。狭义的郁证,是指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而引起的疾病总称。中医内科学所论述的郁证,是单指狭义的郁证,而本论文则是从广义的层面来探析。早在《黄帝内经》已将“郁”的概念包含有七情之郁、天时之郁及脏腑之郁等等造成瘀塞、郁滞的变化。简书《万物》及帛书《养生方》已有烦心、失眠、健忘等情志疾病的治疗记载,并揭示相当于郁证的气病其所致的病因。东汉张仲景将属于郁证的百合病、脏躁、梅核气、奔豚气等疾病进行描述及鉴别,虽没有提出郁证的名称,但为中医治疗郁证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隋代巢元方有对类似郁证的结气病、气病等病因解释。唐代孙思邈有治疗方剂的记载。宋朝的《和剂局方》用芳香行气之药以通畅气机,对后世运用行气药治疗郁证的方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宋代陈无择对历代所积累的病因学内容,进行整理并加以总结,为郁证的内因做了更深入的探讨。金代刘完素提出了郁乃壅塞不通畅之义,为郁证的范畴做了更广泛的诠释。元代朱震亨提出“六郁”之说,并创制越鞠丸来统治六郁,开创了治疗郁证专方的先河,对后世治疗郁证有很大的启发。元代滑伯仁从气机升降理论来探讨郁证,丰富了气机升降失调致郁的病机。明代戴思恭,对六郁之病的辨证及治法,都很精详。明代王安道,认为感受外邪、情志郁结皆可致郁,非独五郁,补充和发展了郁证的病因理论。虞抟《医学正传》首先明确采用郁证为病证名称。张景岳更扩充了郁证的范围,并提出关于精神心理治疗的方法,对治疗郁证富有启迪的作用。清代季楚重先生从肺的升降失司论析郁证,而何梦瑶先生不从肺论郁,强调应从肝论郁,又将气郁细分为风寒郁热、饮食郁热、痰饮郁热、瘀血郁热、水湿郁热、肝气郁热、脾气郁热等七种。沈金鳌吸收朱氏、滑氏及张氏等诸家学说,为郁证的概念予以精辟的总结。本论文是关于历代中医学家对郁证的论述及治疗经验的文献整理探要,自《内经》对五郁的探讨开始,迄今已累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其中有些内容重复出现,也有新的阐释对后世的临床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本文的目的就是要将中医古籍中有关郁证的论述进行系统的整理与研究,冀望去芜存菁、删除繁复以探讨中医治疗郁证的理论依据及临症思路。对于郁证的论述及治疗,中国医学已经累积丰富的经验及资料,故而情志所引起的郁证用中医的方治有很大的优势。因此整理中医关于郁证文献的工作实为当前所需,学生将在继承和发扬丰富的祖国医学上,重视现代临床实践的重要价值,从多个角度加以阐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