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II-Ⅳ期牙周炎患者牙周非手术治疗前后的各项临床指标,结合患者基本资料,对非手术治疗短期疗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帮助临床医生在初诊时对患者进行短期预后判断,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门诊就诊的牙周炎患者,发放慢性牙周炎调查问卷,收集患者基本资料,纳入处于II-Ⅳ期牙周炎患者58名,治疗前记录各项临床指标,包括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临床附着丧失(Clinical Attachment Loss,CAL)、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BI)、牙松动度(Tooth Mobility,TM)。牙周基础治疗结束后2周、1个月、3个月分别嘱患者复诊,并在第三个月时再次测量上述临床指标。筛选出所有基线PD≥5mm的牙和位点后,纳入患牙1162颗,位点3126个。以PD变化值(ΔPD=基线PD-治疗后3个月的PD)作为结果变量,将数据分为位点、牙齿以及患者水平,构建多层线性模型(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HLM)。其中,位点水平的变量包括位点位置(近远中邻面/颊舌侧)、基线PD,牙齿水平的变量包括牙齿类型(单根牙/多根牙)、TM、BI、CAL,患者水平的变量包括年龄、性别、吸烟、依从性、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基线PD≥5mm位点百分数、口腔意识(Oral Health Awareness,OHA)评分、教育程度。将数据导入SPSS 22.0及HLM6.0中,分析三个水平对慢性牙周炎非手术治疗疗效的影响。结果 1.牙周非手术治疗3个月后,PD较治疗前改善显著(p<0.05);2.以ΔPD为结果变量,不加入任何预测变量的零模型显示,ΔPD在各个水平间的组间差异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需要建立HLM,加入变量对模型进行进一步解释。其中位点、牙齿、患者水平的变量分别解释了总体差异的66%、18%、16%;3.混合效应模型显示,在位点水平上,位点所在的位置和基线PD对ΔPD有显著影响(p<0.001),表现为颊舌侧中央位点较近远中位点ΔPD大,基线PD越大,ΔPD越小;在牙齿水平上,单根牙较多根牙ΔPD大(p<0.001)、TM、BI以及CAL与ΔPD负相关(p<0.001);在患者水平上,非吸烟者较吸烟者ΔPD大(p<0.001),同时患者依从性、OHA评分与ΔPD正相关(p<0.01,p<0.05),而基线PD≥5mm位点百分数越大,ΔPD越小(p<0.05)。患者的教育程度、年龄、性别、BMI对ΔPD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牙周非手术治疗对处于II-Ⅳ期牙周炎患者有良好的疗效。同时,不吸烟、依从性佳、口腔健康意识好、基线深牙周袋占比小的患者,TM、CAL、BI指数小的单根牙以及近远中的位点能获得牙周非手术治疗的短期疗效的良好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