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城市地域主义————概念界定及在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初探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aiz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化使得城市固有的物质形态与空间结构发生了极大地改变,产生了如“千城一面”、地域文化及传统生活的消亡等问题。使得城市已不再是人们记忆中熟悉的故土和精神寄托的家园。因此,如何有效保护与发展城市的地域性,实现地域性的有序演进,延续城市社群的集件记忆.成为当前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论文的研究即在上述基础上展开,以城市规划学科为基础,广泛借鉴建筑学等相关学科,以及现象学、城市社会学、文化生态学、都市人类学等外部学科的研究视角与成果.全球化所带来的趋同,不仅仅是城市空间的趋同,更是文化与社会的趋同。   研究分别从城市物质空间、城市文化及城市社会生活三个层面分析了城市同质化的具体表现。并对当代中国城市规划的现状进行了反思,得出:城市规划加剧了城市的同质化。因此,有必要从城市规划的视角思考上述问题,论文对城市规划建设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对现代城市规划进行了反思。井深入分析了当前城市规划设计的本体,对其应作出的修正及调整进行了思考,阐明了全球化语境下呼唤城市地域主义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   在此基础上论文对“城市地域主义是什么?”进行了解释,对其概念及内涵进行了界定与阐释。   城市规划是以空间为具体实现对象的,因此,“城市地域主义”能做什么,基于城市地域主义的空间设计如何进行,也是论文的重点。分别从空间技术及非空间技术角度探讨了城市规划的思路、方法与策略,并结合实例进行了初步的尝试与实践。   城市地域主义并不能对所有城市问题提出台理的改良,其真正意义在于:以行动及行动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我们的城市物质环境是怎样的?”以及“它为什么会这样?”,在这个角度可以有效的解释城市空间“秩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同时,作为一个“从实践中来”的评判修正过程,可以对“回到实践中去”的创造过程产生校正和反馈作用,并由此有可能对规划设计理论提出一些符合全球化历史状态的修正建议。
其他文献
街区作为城市的基本组成单位,其内的自然环境(采光、通风、幅射、降雨等)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街区内的建筑群布局、尺度比例等都会对其内的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近年来
随着世界能源的衰竭、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建筑成为人类生存延续的必然选择,而外围护结构作为生态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自身的性能提出了保温、隔热、自然通风、自然采光、降
学位
本课题来源于导师李百浩教授负责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史(1840-1949)以及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中国近代城市规划范型的历史研究,属于广西
随着现代城市生活的提高,人类对环境意识加强,使水体、绿化等自然要素在城市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城市水体公园的规划建设也越来越普遍。所谓湖泊型城市水体公园,是指依托城市较大型
消费社会是继工业社会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它对当今世界的最显著影响就在于消费文化的全球性扩张。在欧美、日本等步入消费社会的国家,消费活动及其文化已成为促进城市空
总体城市设计是在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大趋势、以及中国高速城市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正蓬勃兴起的一种新的规划设计类型,然而,在具体实践开展的过程中,却存在诸多的问题与不足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在众多城市发展建设中,地域文化和历史特征、城市属性随之现代化的步伐而湮灭,城市特色逐步消失。如北京新区望京,要是没有广告路牌的识别系
城市空间结构一直是城市规划学科研究的核心,地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生态学等相关学科也均从不同角度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我国城市的空间结构在共有国际城
当今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一日千里,城市区域化及区域城市化趋势明显,大城市都市区逐渐形成,城市地域空间形态及规模发生巨大变化。中国大城市选择何种空间发展模式去应对发展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瞬息万变、信息知识唾手可得,关于“图书馆建筑终将走向死亡”的说法此起彼伏。这时,在高校图书馆中一种集空间、资源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