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而困苦的选择——余华小说主题语码研究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hecha_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先锋小说的试验中,余华代表了在生存探索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余华早期重视小说形式,后期重视内容,但对人类生存的思考,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作为文学的精神展开,“苦难”、“温情”、“忍耐”是余华小说的几个主题语码,他们共同体现了余华的小说精神。 “苦难”一直是余华小说反复渲染的主题。80年代,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眼中所见的是弥漫于整个世界的无边无际的欺诈、暴力、杀戮、死亡、荒诞;人性之恶的洪水滚滚而来,淹没了每一个人;苦难犹如一朵巨大的乌云,笼罩着整个人类生活。 在这个苦难的世界上,余华的内心却一直有着对“温情”的执著呼喊,只不过不同时期声音强弱有异而已。从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到《在细雨中呼喊》,余华笔下逐步注入了更多温情。在《活着》中,人在苦难面前已经成为一种温情的存在物。可以说90年代余华面对苦难,用“温情”代替了前期先锋小说冷酷的“恶”,这种温情伴随着苦难,似乎苦难越是深重,温情越是绵长与深厚。 “忍耐”也是余华在《活着》中发现的缓解苦难的有效途径。正是因为忍耐的存在,使得这部小说变得沉郁、悲悯,没有血与泪的控诉,也没有撕心裂肺的尖叫,只有福贵在一个个亲人离去后的承受——在福贵的忍耐里,作家感到了“高尚”,而我们感到了生存的无奈。 创作从根本上说是作家主体心灵的产物,是一种个人的精神制造。余华对生存的思考同样来自于他的童年记忆和主体自觉的艺术追求。 余华力图拒斥的“一成不变”,显然也包括精神的“一成不变”。在创作中,余华对生存本质积极思考,对作品展示的精神进行了艰难困苦的选择,走上了备受煎熬的精神苦旅,但在他的精神旅途之中,我们还发现了他思考得不完备之处,也就是他对人类存在认识的局限:他对暴力与死亡的迷恋,使得其作品在指证苦难存在时让读者感到压抑和绝望;把“活着”当成最高目标,让人的存在缺少了超越与自由;而一味用忍耐来和这个苦难的世界和解,更让人感到福贵内心的麻木,一个麻木的灵魂是不能也不该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的。 一切文学创作都是作家深层文化素养的外化,一个作家独立精神和深刻思想的形成端赖于其自身深广与坚实的文化底蕴。余华期望写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相信他就一定会更注重培植自身广泛而深厚的文化素养。
其他文献
抗战爆发,中国文化进入战时状态。民族——民众意识得以普泛化,并成为时代文化主潮的焦点与核心。在这一背景下,国统区乡村小说叙事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为了达到大众接受的目的
通过对“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一命题的分析,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学的基本精神并非寓于“文”这一概念中,而是寓于对“远”的诉求上。“行远”以及由此带来的“向远”,是更为根本
现代汉语动态助词“了”“着”“过”是现代汉语最具特点的语法成分之一,他们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相当复杂,同时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俄语属于印欧语系,主要依靠动词
根据POLANYI位势理论,对运用某温度下的实验吸附等温线数据来推算其它温度下的吸附等温线的算法进行了探讨。分别利用PR,CCOR,MCSPT等方程根据78.8K温度下的吸附等温线来预测89.96K和72.5K下的吸附等温线,并和实验数
有的糖尿病患者尽管血糖控制并不理想,但也没有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而有的糖尿病患者尽管血糖控制得较好,但依然有糖尿病并发症,这是为什么呢?    有些并发症并非糖尿病人“专利”    国内外大量的临床研究均已证实,控制高血糖能有效地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常可以分为两类,微血管并发症如糖尿病眼底病、肾病和神经病。这些是糖尿病特异的并发症,高血糖在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