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洛丽塔》是纳博科夫最为著名,最富有争议,最广为翻译的小说.读此书让读者重新经历了一种艺术表达之美.在书中,作者塑造了一个骑墙的人物——亨伯特·亨伯特.他以作者的口吻自叙故事来赚取读者的同情.带着儿时与恋人安娜贝尔·李相爱受阻这份心理创伤,他来到了美国.在新的环境里,这位学者型的移居者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各种困惑和顿挫.在新大陆多元的文化里,他如离水之鱼,痛苦的完成了自己的美国化.文化的冲突导致了他对尚未及笄的洛丽塔——他们美国"安娜贝尔·李"的摇摆态度.亨伯特对洛丽塔的狂恋揭示了一种精神与物质,梦想与现实之间脆弱的连接.从他们二者的关系可窥见这样一个基本的主题:美国的理想主义缥缈迷离的与现实脱了轨,飘忽不定的成了一片混浊.在如此情况下,亨伯特在与洛丽塔相处时矛盾的心理,以及他对奎尔蒂先敌后友的奇怪等同也就不难理解了.亨伯特式的审美宣言,即他的"宁芙神迷之喜"实际是一种美学与色情的杂交之物.虽然道德之盾偶然会触及他,但他对"宁芙神迷之喜"的狂恋最终让他失掉甚至毁掉了宁芙.在事后的忏悔中,这位文人移民者还对自己的诗性气质念念不忘,惋惜自己宁芙之喜的哀婉性质.实际上,正是他狂热的自我追求蒙蔽了他的同情之心.亨伯特是纳博科夫笔下十足的违叛者——他对洛丽塔的虐待违背了作者"艺术即美加同情"的美学主张.对纳博科夫而言,仁慈与善良乃为艺术的精髓.在纳博科夫所有的小说人物中,亨伯特是最具自我感知者,对自己多重不定的角色最能适度把握的一个.作者赋予了这个心理病态的自序者的内心一种艺术气质,来为自己对洛丽塔的卑劣行径做辩护.鉴于此,亨伯特从洛丽塔那里得来的喜悦之美受到极大的质疑.作为看客的时候,他把洛丽塔定格在他的视线里,不愿意在纳博科夫多重的审美层次里做出道德的选择.亨伯特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是个失败者.亨伯特式的审美违背了纳博科夫无需解释的艺术原则.他的异常行径原于他畸形的心灵——一颗西方混浊文化里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