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淋巴瘤为起源于淋巴造血组织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我国淋巴瘤的发病率约为3.5/10万,每年新发病患者约为4.5万人,每年的死亡人数在2万人左右,并且每年都不断上升。在我国,淋巴瘤在男性恶性肿瘤中占第9位,女性占第10位。病毒感染与淋巴瘤的发病有关。目前,EB病毒,HCV先后被证明与淋巴瘤发病密切相关。我国HBV感染率较高,HBV感染可导致肝癌的出现已被证实,而机体清除乙型肝炎病毒的过程与淋巴细胞免疫密切相关,乙型肝炎病毒可能导致淋巴细胞异常增生,从而导致淋巴瘤的出现。因此,研究淋巴瘤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的关系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有助于淋巴瘤的诊断与预防。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淋巴瘤与肺癌、胃癌、乳腺癌等实体肿瘤与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阳性表达的关系,同时针对不同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意义进行分层分析,以探索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淋巴瘤发病之间的关系。目的:研究淋巴瘤以及肺癌、胃癌、乳腺癌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及其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0年我院经病理诊断或初次治疗的淋巴瘤156例、肺癌257例、胃癌626例、乳腺癌621例病例资料,比较淋巴瘤、肺癌、胃癌、乳腺癌血清标本中HBV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HBsAb)、e抗原(HBeAg)、e抗体(HBeAb)、核心抗体(HBcAb)的阳性率,并分析淋巴瘤患者不同分型、临床分期之间,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阳性表达率是否存在差别。结果:(1)淋巴瘤、肺癌、胃癌、乳腺癌的HBsAg阳性率分别为14.74%、6.22%、6.07%、4.18%,其中淋巴瘤的HBsAg阳性率高于肺癌、胃癌、乳腺癌,经χ2检验两两比较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肺癌、胃癌、乳腺癌三组之间HBsAg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2)淋巴瘤、肺癌、胃癌、乳腺癌患者中,“HBsAb、HBsAg双阴性伴其他任意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阳性”的比例分别为9.61%、5.83%、2.72%、3.7%,淋巴瘤高于肺癌、胃癌、乳腺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肺癌、胃癌、乳腺癌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3)淋巴瘤、肺癌、胃癌、乳腺癌的患者中,HBsAg阴性,HBsAb阳性,及伴其他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阳性的比例分别为19.87%、20.23%、20.2%、16.10%,四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4)针对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进行分层分析,HBsAg阳性患者中,淋巴瘤、肺癌、胃癌、乳腺癌的“HBsAg阳性,HBeAg阳性,HBcAb阳性”患者比例分别为6.41%、0.38%、0.96%、1.44%,淋巴瘤组显著高于肺癌、胃癌、乳腺癌,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HBsAg阴性、HBsAb阳性伴其他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阳性的患者中,淋巴瘤、肺癌、胃癌、乳腺癌的“HBsAb、HBeAb、HBcAb三抗体阳性”的患者比例分别为9.03%、7.78%、12.46%、11.4%,四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5)T细胞淋巴瘤、B细胞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三者之间HBsAg阳性率分别为16.51%、11.11%、9.09%;HBsAb阳性伴其他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阳性的比例分别为18.34%、25.00%、18.18%;“HBsAb阴性、HBsAg阴性伴其他任意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阳性”的比例分别为9.17%、11.11%、9.09%,经χ~2检验差异无显著性。淋巴瘤低分期(Ⅰ、Ⅱ期)与高分期(Ⅲ、Ⅳ期)的HBsAg阳性率分别为13.84%、15.38%;HBsAb阳性伴其他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阳性的比例分别为16.92%、21.97%,;“HBsAb阴性,HBsAg阴性伴其他任意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阳性”的比例分别为7.69%、10.98%,经χ~2检验差异无显著性。结论:(1)我院淋巴瘤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高于肺癌、胃癌、乳腺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我院淋巴瘤患者的HBsAg阳性率及“HBsAg阳性、HBeAg阳性、HBcAb阳性”患者比例高于肺癌、胃癌、乳腺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初期与淋巴瘤相关。(3)我院淋巴瘤患者中,“HBsAg,HBsAb双阴性伴其他任意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阳性”患者比例高于肺癌、胃癌、乳腺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我院淋巴瘤患者中,“HBsAg阴性,HBsAb阳性伴其他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阳性”患者比例及“HBsAb、HBeAb、HBcAb三抗体阳性”患者比例,与肺癌、胃癌、乳腺癌患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提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恢复期与淋巴瘤无明显相关性。(5)我院淋巴瘤患者中,淋巴瘤的不同细胞类型,以及不同分期,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之间无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