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贵州松桃岩台剖面和采石场剖面的寒武系清虚洞组灰岩逐层系统地采样,进行酸泡处理和薄片处理后,获得的管状化石共计有5属7种,分别是:蒙古管属Mongolitubulus Missarzhevsky,1977、拜如尼亚属Byronia Matthews,1899、楔叶虫属Sphenothallus Hall,1847似软舌螺属Hyolithellus Billings,1871和小钻孔螺属Torellella Holm,1893。统计了贵州松桃清虚洞组微体管状化石在寒武纪全球主要陆块的相同分子分布情况。本区的化石均为磷酸钙质,保存了精美的细微结构,我们对这些化石显微结构进行深入的研究。描述了Mongolitubulus squamifer鳞片生长变化的全新过程,并且测量了鳞片宽度与管体宽度比,分析了其鳞片变化过程为其鉴定和亲缘关系提供了新的支持;针对其具有争议的壳层结构,结合EDS成分分析和显微结构证据,还原了其原生的壳层结构。比较了Byronia与现生钵水母的形态和壳层结构,结合埋藏和成岩作用的影响分析了其原生壳层结构特征;通过其横纹变化的显微结构和EDS成分分析与泥页岩中的相关特征进行对比,提出了其管体矿化模式;并根据显微结构和矿化特征的研究讨论了其生态学特征。识别出本区Sphenothallus不同部位的四种不同方式排列的纤维结构,这可能与其复杂的壳体分泌方式有关;根据其显微结构特征讨论了其两侧增厚模式和壳体分泌模式;薄片中发现的保存完整的有封闭基部的Byronia和Sphenothallus,结合前人文献中标本,提出了寒武纪刺胞动物可能并不具有吸盘状固着器。从壳体显微结构层面对比了形态相似的Torellella和Sphenothallus的细微区别,讨论二者可能的分类位置;区分出Torellella四种不同情况导致的分节生长模式。探讨了争论不休的似软舌螺类Hyolithellus和Torellella的亲缘关系。本次发现的管状化石进一步完善了清虚洞组的小壳化石生物面貌,拓展了其物种地理分布,也为显微结构及生态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对寒武纪早期骨骼化生物的发育与演化的研究具有一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