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增厚伴或不伴有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不典型增生(Atypicalhyperplasia,AH)为特征的慢性疾病,与胃癌、特别是肠型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因此,CAG得到有效治疗和控制被认为是胃癌早期预防的重点阶段。现代医学对CAG无特效治疗方法,而中医药对其显示出潜在的疗效优势。本研究论文,根据前期研究凝练总结出具有代表性的中医4种证治方法,按GCP规范,对366例CAG患者进行了随机双盲、双模拟、多中心的临床评价研究。 第一部分:理论及基础研究 从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相类疾病的认识源流进行考证和整理,就古代文献对与CAG相类的病、证的论述、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中医脾虚与慢性胃黏膜萎缩及胃黏膜损伤的相关性等进行了概括分析,认为有关“胃脘痛”、“胃痞”、“胃胀”、“嘈杂”的论述颇与CAG症状相似;CAG发病是以中医脾虚为病理基础,是在气血不足、生化乏源、正气虚弱的前提下,加之外源性胃黏膜损耗因素的侵袭,损伤了胃黏膜防御的屏障机制。此外,就中医治疗CAG从辨证分型论治、辨病复方治疗、单方验方应用和针灸外治及中西医结合疗法等角度进行了综述。理论研究提出了治疗CAG以益气健脾为本,以疏肝理气、健脾清热化湿、滋阴养胃为之常法的治则理论。其治则理论的建构和文献回顾性研究总结为制定本治疗方案提供了框架结构和基础。 第二部分临床研究 目的:对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的4种方法进行临床疗效的评价,并观察其安全性,初步总结拟订新的中医治疗方案。方法:按GCP规范,进行随机分层、双盲、双模拟、多中心临床研究设计,对366例符合诊断标准的CAG自愿受试者分4个证型进行辨证治疗:试验组脾胃虚弱证采用胃萎Ⅰ号颗粒(香砂六君子加减),肝胃不和证采用胃萎Ⅱ号颗粒(柴胡疏肝汤),气虚瘀热证采用胃萎Ⅲ号颗粒(仁术健胃汤),胃阴不足证采用胃萎Ⅳ号颗粒(益胃化裁汤),每日分2次冲服各一袋(同生药量),各试验组同时加服维酶素模拟片剂(服法、剂量同对照组);对照组口服维酶素片剂,0.2g/片,每次4片,每日3次,同时加服中药颗粒剂模拟剂;疗程12周。观察症状学指标积分、胃炎胃镜下萎缩分级积分、胃黏膜病理萎缩分级积分的变化及其总疗效,所有数据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至试验结束(第6次访视)完成337例病例,其中完整病例299例,试验组173例,对照组164例。其症状积分变化:脾胃虚弱型治疗组改善有效率85.00%,对照组32.39%;肝胃不和型治疗组改善有效率79.83%,对照组56.96%;胃阴不足型治疗组改善有效率83.32%,对照组56.00%;气虚瘀热型治疗组改善有效率72.86%,对照组56.60%;尤以脾胃虚弱型为著,胃阴不足型次之(P<0.05)。胃镜下萎缩分级积分变化:脾胃虚弱型治疗组改善有效率44.05%,对照组23.07%;肝胃不和型治疗组改善有效率55.00%,对照组45.12%;胃阴不足型治疗组改善率有效63.60%,对照组60.70%;气虚瘀热型治疗组改善率有效29.26%,对照组29.16%;各组治疗前后对胃镜下萎缩分级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尤以脾胃虚弱型为著(P<0.05)。胃黏膜病理萎缩分级积分变化:脾胃虚弱型改善有效率治疗组52.17%,对照组39.73%;肝胃不和型改善有效率治疗组50.00%,对照组34.94%;胃阴不足型改善有效率治疗组51.35%,对照组51.52%;气虚瘀热型改善有效率治疗组33.33%,对照组23.40%;各组治疗前后对胃黏膜病理萎缩分级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尤以脾胃虚弱型为著(P<0.05)。结论: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的4种颗粒制剂对CAG患者具有确切疗效,对症状学改变作用显著,小样本采用定标活检技术、病理学证实,部分病例胃黏膜腺体的萎缩得到了控制,以脾胃虚弱型疗效尤为显著;中医辨证四法一定程度上能有效控制CAG的发展加重;中医辨证治疗具有安全性。 本研究为进一步制定CAG中医辨证治疗方案提供了框架结构和草案奠定了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