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静态研究作为一种传统的口译研究一直受到语言学家的青睐,然而口译的动态过程却少有人问津。作为促使语际转换的一个重要因素,口译过程中逻辑思维活动鲜被提及。事实上,彰显动态的口译思维研究不仅可以揭开口译具体程序的实质,同时也可找寻口译过程中的一定之规。维索尔伦的顺应性理论强调:既然使用语言是一个基于语言内部与外部的综合过程,人们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不断做出语言选择,那么选择的目的必然是为了顺应交际的需要。毫无疑问,作为一个言语交际的过程,口译事实上也是一个更为复杂的跨语言、跨文化、跨民族的交际行为,因此一定牵涉更多的变量。由此不难得出结论:口译也是一个不断选择和顺应的过程。在顺应论的指导框架下,作者认为口译实际是对交际语境的顺应,即要充分考虑听众的心理世界因素如:情趣及信仰等,顺应相应的社会环境与文化等社交世界因素,以及时间、空间等物理世界因素。然而仅仅做到上述一点还远远不够,顺应性同时也应体现在译文中对预设信息、词语选择和语言结构等方面的调整,从而确保译语产生预期的效果,满足交际双方的需求。翻译技能和方法不一而足,由于受到各自主观意识的影响,译员在口译中选择的过程是译员动态顺应于语言结构和语境之间的过程。本文从顺应听众的物理、精神和社会世界三个范畴,深入研究、探讨了口译过程中所需遵循的基本准则,从认知的角度充分展现出语境与语言息息相关的联系。通过对语言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的研究,运用顺应理论中的核心原则一顺应的动态性,以期揭示口译过程的实质:说话人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必需做出种种恰当的选择。因此,译员在具体选择译语时也应摆脱机械地转译原语的桎梏,灵活地做出适度调整,使译语适应不同的语境及听众。既然有选择,就会有舍取。在动态顺应过程中,时间、发言人语速、设备、现场环境等一系列因素都将影响译文的质量。因此,及时甄别所听到的信息,滤除说明性、重复性、已知以及破坏连贯性的言语,无疑是译员本能顺应于听众需求的体现。为进一步验证顺应论在具体微观层面下的指导作用,作者引入语言使用的经济原则,对口译中的省略现象分类剖析,旨在说明顺应理论在口译过程中的解释及指导作用,同时指出口译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译员对目的语的顺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