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骨缺损的治疗一直是骨科的难题之一。目前最好的治疗方法是自体骨移植,但由于自体骨来源有限,且影响供区功能及增加手术痛苦等,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因此寻找自体骨的有效替代物对骨缺损的修复有重要意义。本实验选用新型生物活性玻璃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复合,观察其移植修复新西兰大白兔桡骨骨缺损的成骨作用,评价生物活性玻璃复合VEGF移植治疗新西兰大白兔桡骨骨缺损的疗效,为复合人工骨治疗骨缺损寻求一条新的途径,为临床应用提供动物实验依据。方法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用双蒸水稀释至50μg/L。将生物活性玻璃人工骨条360 mg(20 mg×18条)浸入50 mL 50 g/L的纤维蛋白原溶液中,加入50 mL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溶液浸泡30 min,植入真空抽吸器内30 min,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纤维蛋白原充分附壁。再加入50 mL 250 U/mL的凝血酶原溶液,浸泡30 min,再真空抽吸30 min。自然风干后经环氧乙烷消毒,﹣20°C低温保存备用。取36只新西兰大白兔(72侧桡骨),体重在2.5-3kg,雌雄不限,速眠新注射液(0.15 ml/kg)麻醉成功后,于兔双上肢前外侧脱毛、彻底消毒、铺无菌巾单,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显露兔双侧桡骨中段,制作成长1.0cm的兔桡骨骨缺损,随机选择一侧移植入生物活性玻璃复合VEGF作为A组或移植单纯生物活性玻璃作为B组,另一侧植入取出的对侧自体骨作为C组或空白不做任何处理作为D组;处理后的动物分别于术后4、8、12周随机抽取12只实验组和对照组大白兔处死,每组6个标本,观察大体解剖、X线检查、HE染色组织学检查、骨密度测量及生物力学测定,对比结果,统计学分析。结果1大体组织学观察:术后4、8、12周见A组骨缺损区新生的骨痂组织明显多于B组,与C组无明显差异;术后4、8周A组及C组骨缺损区软组织内可见类骨痂样组织,骨缺损区可见有新生骨组织;B组在骨缺损两端可见有骨痂形成;空白组骨缺损表面见有一层致密的纤维结缔组织膜,未见明显的新生骨痂;术后12周A组及C组骨缺损区生成的新骨基本取代骨移植替代物,完成骨缺损修复,B组骨缺损处仍有少量未吸收的生物活性玻璃;D组可见少量骨痂生成,表面覆盖有增生的纤维组织,骨缺损未完成修复。2 X线检查:显示在术后4、8、12周A组及C组骨缺损区新生骨痂量明显多于B组及D组,12周后A组及C组骨缺损达骨性愈合,髓腔再通;B组骨缺损区亦达到骨性愈合;D组可见近尺骨侧仅有少量骨痂生成。3组织学检查:A组成骨细胞活跃,可见大量骨母细胞;A组及C组形成的编织骨量及骨小梁的数量于术后4、8、12周明显多于B组;组织学评分显示A组骨痂量生成情况优于B组;统计学分析示A、C两组无显著性意义(P>0.05),A、B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4骨密度测定:术后各时间点的骨密度测定显示A、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A、C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5生物力学测试:术后4、8、12周显示A组最大折抗载荷明显高于B组(P<0.01),C组高于B组(P<0.01),A组和C组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1生物活性玻璃与VEGF复合骨具有良好的骨传导性和骨诱导性,治疗骨缺损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生物活性玻璃,与自体骨无明显差别,可作为一种新型复合人工骨用于骨缺损的治疗。2单纯生物活性玻璃具有良好的骨传导性和促进骨生成作用,治疗骨缺损效果较好,与兔自体骨移植有明显差别,空白组几乎无修复能力。3 VEGF可促进生物活性玻璃血管化,促使软骨细胞和骨细胞的生长,加快骨缺损的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