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收入不平等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考量收入是否平等,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某一时点的收入不平等,并不代表持续的不平等,这就引出了收入流动性的概念。收入流动性衡量了个体或家庭在整个群体中的收入相对位置的变化,收入流动性越大,则改变当前现状的可能性越大。考察我国城乡家庭收入流动性的大小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收入流动性的各类测度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M指数所具有良好的性质,并决定将其作为测度工具。然后,采用中国营养健康调查(CHNS)1989~2011年的家庭收入数据得到收入转移矩阵,进而计算得到家庭的收入流动性测度结果,并且分地区、分时间区间、分城乡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和分析。在本文的第四章,我们在分析收入流动性测度的基础上,采用有序Logit模型对我国家庭收入流动性的影响因素展开进一步分析,考察了家庭人口结构、教育程度、工作性质、实物资本、医疗保障、地理位置等多项因素对收入流动性的影响。本文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首先,1989~2011年全国整体流动性呈现下降趋势,近年来阶层固化的现象变得严重;第二,农村近年来因受惠于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收入流动性有所改善,而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受惠政策相对少,阶层分化、贫富悬殊现象更甚于农村;第三,地区间存在差异,东部及中部地区2000年后收入流动性上升,而东北和西南地区整体收入流动性下降,但西南地区向下的收入流动性贡献相对更大。第四,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实物资本的积累、医疗保障覆盖面的加大等,对家庭收入相对位置的向上流动有正面的贡献。鉴于以上结论,本文在收入分配制度方面提出了以下主要建议:重点关注城市贫困群体,关注西南地区的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实程度,通过加大教育扶持力度、提供就业培训、扩大医疗保障覆盖面、提供生产资料支持等多种手段来促进贫困家庭收入向上流动。本文的研究在区间的确定、变量的选择、地区的划分等方面有所创新:本文依据我国现实情况,以2000年为节点,重点考察了1989~2000年和2000~2011年两个长区间的情况;考察影响因素时,加入了实物资本、医疗保障等变量;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考察,更为合理;划分了东北、东部、中部、西南四个地区,地区划分更为细化。进一步研究方向是:采用基于长期差距的收入流动性测度指标来衡量,从长期来看收入流动性是拉近还是扩大了收入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