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耳鸣患者静息态低频振幅的异常目的:耳鸣的中枢神经机制目前尚未明确。本研究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的方法探讨慢性耳鸣患者的自发性神经元活动的异常改变。方法:本研究纳入31名慢性耳鸣患者和32名年龄、性别和教育程度均良好匹配的健康正常人。所有受试者均无明显听力损失,均接受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检查。通过计算低频振荡振幅(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s, ALFF)来反映耳鸣患者的自发性神经活动情况,并检测其与耳鸣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耳鸣患者的右侧颞中回、右侧额上回和右侧角回出现明显的ALFF值增加;而在左侧楔叶、右侧枕中回和双侧丘脑出现ALFF值降低。同时,耳鸣患者的右侧颞中回和右侧额上回的ALFF值与耳鸣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而右侧额上回的ALFF值也与耳鸣病程呈正相关关系。结论:慢性耳鸣患者在全脑多个脑区均存在静息态低频振幅的异常,这些异常改变与耳鸣病程及耳鸣严重程度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耳鸣患者特定脑区ALFF的异常可能是耳鸣相关的神经病理生理学机制之一第二部分耳鸣患者静息态局部一致性及功能连接的异常目的:研究发现耳鸣与中枢自发性神经元活动的异常改变密切相关。本研究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的方法探讨慢性耳鸣患者异常的自发性神经元活动及神经功能连接情况。方法:本研究纳入29名慢性耳鸣患者和30名年龄、性别和教育程度均良好匹配的健康正常人。所有受试者均无明显听力损失,均接受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检查。通过分析大脑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和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来评估神经元活动的改变及其与耳鸣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耳鸣患者的双侧岛叶前部、左侧额下回和右侧缘上回出现明显增加的ReHo值。左侧岛叶前部与左侧额中回的功能连接增加,同时右侧岛叶前部与右侧额中回的功能连接增加。而双侧增加的功能连接分别与耳鸣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性(r= 0.459,P=0.012;r=0.479,P=0.009)。结论:慢性耳鸣患者的神经网络存在异常的自发性神经元活动及神经功能连接,尤其是注意网络和默认网络的异常,而这些异常与耳鸣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耳鸣神经网络的异常改变可为了解耳鸣的神经病理学机制提供一定参考价值。第三部分 耳鸣患者大脑半球间功能连接的异常目的:研究表明耳鸣患者的胼胝体结构及大脑半球间功能连接可能存在异常。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体素-镜像同伦连接(voxel-mirrored homotopic connectivity, VMHC)的方法观察慢性耳鸣患者的大脑半球间功能连接的异常活动及其与耳鸣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纳入28名慢性耳鸣患者和30名年龄、性别和教育程度均良好匹配的健康正常人。所有受试者均无明显听力损失,均接受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检查。通过计算比较耳鸣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的VMHC值来评估耳鸣患者的大脑半球间功能连接改变情况。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耳鸣患者的颞中回、额中回和枕上回的VMHC值显著增加。耳鸣患者的病程与海马旁回前端钩回的VMHC值呈正相关性;而且耳鸣的严重程度与颞横回、颞极上部、中央前回和距状回的VMHC值也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慢性耳鸣患者异常增加的VMHC值及其与耳鸣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反映了耳鸣患者大脑半球间功能连接的异常。这种异常改变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耳鸣潜在的神经病理学机制。第四部分水杨酸钠诱导大鼠耳鸣模型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目的:水杨酸钠诱导耳鸣是目前最经典的动物耳鸣模型之一。通过结合神经电生理学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fMRI)技术研究水杨酸钠诱导大鼠耳鸣模型的中枢神经功能网络,进一步深入探讨耳鸣潜在的神经病理学机制。方法:采用腹腔注射水杨酸钠(300mg/kg)诱导SD大鼠耳鸣模型。通过神经电生理学实验检测耳鸣大鼠的听觉皮层、内侧膝状体和下丘的局部场电位:运用静息态fMRI方法分析耳鸣大鼠的大脑功能连接活动,分别选择听觉皮层、内侧膝状体和下丘作为种子点,在全脑范围内进行基于种子点的功能连接计算,观察耳鸣大鼠的异常神经功能连接情况。结果:注射水杨酸钠2小时后,大鼠听觉皮层、内侧膝状体和下丘的局部场电位振幅增加。静息态fMRI结果显示,水杨酸钠导致大鼠的听觉皮层与内侧膝状体、下丘、杏仁核、网状结构、小脑第四叶、绒球等脑区的功能连接增加;而内侧膝状体与听觉皮层及海马的功能连接增加;同时下丘与内侧膝状体及海马的功能连接也增加。结论:本研究通过静息态fMRI功能连接方法阐明了水杨酸钠致大鼠耳鸣的神经功能网络。该网络由听觉中枢与非听觉中枢共同构成,揭示了耳鸣对听觉、情感、记忆、认知等多方面的影响。静息态fMRI技术为研究耳鸣相关的神经功能网络提供了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