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Early-onset sepsis,EOS)目前仍是新生儿患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其发病风险与围产期的高危因素密切相关,特别是绒毛膜羊膜炎。母亲发热是绒毛膜羊膜炎诊断的必要条件,也是新生儿EOS风险评估的重要参考指标。具有高危因素的无症状新生儿是否需要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目前尚无统一意见。本文通过回顾性研究,探讨影响母亲产时发热新生儿EOS发生风险的因素,提高新生儿抗生素预防性使用的规范化管理。方法:选取566例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8月31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出生后收住我院新生儿科且母亲产时发热的足月新生儿。收集纳入病例的临床资料,主要包括:性别、生产方式、出生体重、胎龄、生后12-48h内首次WBC和CRP、胎膜早破时间、羊水情况、抗生素使用情况、血培养、产妇年龄、孕产次、产时体温峰值、是否使用硬膜外麻醉、妊娠期合并症、产前WBC和CRP、胎盘病理结果及是否有GBS感染等情况。将所有研究对象根据母亲产时体温峰值、是否诊断为EOS进行分组比较,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新生儿EOS的相关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确定临界值。结果:566例母亲产时发热的新生儿中有216(38.2%)例EOS患儿,包括临床诊断EOS179(31.6%)例、确诊EOS37(6.5%)例。产妇产时体温重度升高组的新生儿EOS发病率(63.3%)明显高于中度升高组(37.2%)和轻度升高组(35.5%),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EOS组PROM≥18h的比例、羊水III°或臭味的比例及产妇GBS感染发生率高于非EOS组(P<0.05),两组间硬膜外麻醉的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确诊EOS组的新生儿母亲产时体温峰值及母亲GBS感染率高于临床诊断EOS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产时体温峰值、PROM≥18h、羊水III°或臭味及母亲GBS感染是EOS的显著危险因素,当母亲产时体温为38.1℃,有更大的把握预测新生儿发生EOS;产时热峰为38.4℃时,更有可能确诊新生儿EOS。结论:1.母亲产时发热是常见临床问题,是新生儿EOS的重要危险因素。母亲产时发热峰值越高,新生儿EOS风险越大。母亲产时发热峰值及其他高危因素(GBS定植、胎膜早破>18h、羊水污染)的综合评估,对指导新生儿抗生素的预防性使用具有重要价值。产前WBC和超敏CRP水平对新生儿EOS无明显预测价值,对指导新生儿抗生素预防应用的意义不大。2.本研究中足月新生儿经脐血培养确诊EOS发生率6.5%,EOS总体发生率高达38.2%,均明显高于国外报道,提示将脐血作为血培养样本可能增加EOS诊断率,将非特异性检验指标作为临床诊断主要依据,可能导致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3.母亲产时发热时,其足月新生儿EOS的常见病原菌为GBS,其次是大肠埃希氏菌。因此,对母亲产时发热的新生儿,采用青霉素(或氨苄青霉素)+三代头孢联合预防或治疗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