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对于隐喻的研究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传统观点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仅仅是语言的装饰。自1980年以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学家开始从认知的角度研究隐喻,其标志性著作是Lakoff和Johnson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书中提出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思维、认知和概念化方式。味觉是人类最基本最直接熟悉的身体经验之一,对味觉词的研究也是对人类认知能力的研究。本文运用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及其主要的作用机制,选取英汉味觉词“酸(sour)、甜(sweet)、苦(bitter)、咸(salty)、鲜(umami)”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研究方法,主要从BNC和CCL语料库中获取语料,并结合权威字典丰富语料,重点分析英汉这五大味觉词的概念隐喻表达式,得出各自的概念隐喻及其目标域。试图回答英汉味觉词的概念隐喻的相似点和不同点有哪些;英汉两种语言味觉词隐喻相似性和差异性产生的原因有哪些;以及英汉味觉词语义扩展的理据有哪些。研究结果表明,酸甜苦咸四对味觉词存在大量隐喻。第一,从目标域角度分析,酸甜苦咸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似性,然而在一些投射过程中,即使在同一个域中,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隐喻意义,共性之中也存在个性。甜味相似度最大,其次是苦,然后是酸,最后是咸。味觉词隐喻相似性源于人类认知模式的相似性和共同的身体经验。第二,味觉词之所投射到不同的目标域或者拥有不同的隐喻意义原因在于英汉两种语言背后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包括构词法、历史、地域、思维和价值观等。因此,英汉基本味觉词隐喻具有认知与体验的普遍性和文化的差异性。第三,研究发现,作为第五大味觉词鲜,英语中并没有自己的词汇,而是日文的音译词,实际上在汉语中鲜具有悠久的历史并存有大量隐喻,具有很强的活力。另外,西方没有鲜味这个词,不是生理上的差异造成的,而是由中西方烹饪术的繁简决定的。本文对五大基本味觉词的隐喻对比研究,在理论上,进一步证实了概念隐喻理论,并对其认知基础的理解有一定意义。同时探讨了咸味和鲜味,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味觉隐喻研究。实践上,分析研究结果为词典编纂、词汇教学、翻译和跨文化交际具有一定借鉴和参考作用,同时更好地促进英汉两种语言国家的交流,提高文化差异意识,减少误解,从而实现高效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