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IPO抑价是新股在发行上市的过程中出现的三大金融异象之一。所谓IPO抑价,一般是指新股发行定价明显低于上市初始的市场价格。国外学术界对于IPO抑价现象的研究已经持续了半个世纪之久,学者们提出的理论也不尽相同。传统的抑价理论基于二级市场有效性假说,认为由于发行人、承销商和投资者面临信息不对称,发行人和承销商以降低股票发行价的方式对投资者做出“让步”,抑价是对投资者购买、持有股票面临的不确定性或提供真实需求信息做出的补偿。但是传统的抑价理论本身存在缺陷,对于出现的IPO长期表现弱势和IPO火热的发行市场现象,也不能提供合理的解释。因此Ritter and Welch提出应当将IPO抑价的研究方向转移到行为金融学领域。行为金融学打破了传统抑价理论的桎梏,为研究IPO抑价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伴随着行为金融学的发展,投机泡沫假说、意见分歧假说、正向反馈交易理论、瀑布流效应假说等理论和假说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到了IPO研究领域之中。从长远来看,利用行为金融学理论必将是后续研究的主流。研究目的本文立足于我国深圳中小板股票市场,以596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我国IPO抑价现象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分析来寻找造成我国中小板股票市场高抑价现象的真正原因,以及IPO抑价序列是否存在多期滞后效应。希望能更加全面系统的揭示我国IPO抑价的根源所在。主要内容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导论。主要阐述我国证券市场IPO抑价研究的理论和现实背景,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主要贡献。第二章文献综述。本文从基于有效市场理论的一级市场抑价解释和基于市场无效的二级市场溢价解释两个角度出发,对国内外研究理论和成果进行了简单梳理和回顾。由于特殊的制度背景和实际情况,国外的抑价理论在中国往往得不到实证结果的支持。学者们纷纷开始立足于我国国情,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抑价理论。第三章中小板概述及发行制度。主要介绍我国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地域分布、行业类别等基本情况和证监会专门出台有别于主板市场的特殊交易和监管制度。第四章研究设计及结果分析。本文立足于中小板市场,以2006年~2011年上市的596家中小板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投资者乐观情绪与中小板IPO抑价存在密切的关系。其中上市前一个月IPO平均抑价率、上市首日换手率、上市前一个月市场回报率对IPO抑价的影响均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预期一致。本文继续将样本划分成三个子时期,结果发现,不论股市处于上涨阶段、下行阶段还是横盘整理阶段,投资者情绪指标都能很好保持对IPO抑价的解释力。投资者情绪是造成我国中小板市场IPO高抑价现象的主要原因。公司发行前一年的总资产(对数)与IPO抑价呈显著地负相关关系。公司发行前一年的总资产是衡量公司内部价值不确定性的指标,公司内部价值不确定性越小,IPO抑价越低。这证明了风险收益对称假说对我国中小板IPO抑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但是解释力有限。参与询价的机构投资者数目与IPO抑价表现出了显著地正相关关系。参与询价的机构投资者数目可能反映上市公司质量的“信号”,当散户投资者观察到这组“信号”十分强烈时,出于对机构投资者“选股能力”的信任,他们会加入到新股的申购和买卖的队伍中去,从而增加新股的需求,抬高新股的交易价格。第五章IPO抑价的滞后效应研究。研究发现:2009年~2011年中小板上市公司首日抑价率UP序列确实存在滞后效应,第t期新股首日抑价程度会受到第t-1期与第t-2期新股首日抑价程度的双重叠加影响。并且第t-1期新股抑价程度与第t-2期相比,对第t期的影响力更大。第六章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根据研究结论,本文从监管机构合理安排上市公司顺序、改善信息披露、加强中小投资者教育和建立信息评级机构四个方面提出浅显的政策建议。主要贡献本文立足于深圳中小板市场,研究范围包括2006年~2011年中小板596家上市公司。样本涵盖的时期长,数据范围广,所得出的结论更为全面和可靠。在对投资者情绪指标的计量上,先前研究一般只局限于把首发市盈率、中签率、换手率等作为解释变量。本文分析影响投资者情绪的因素,从市场整体情绪和近期上市新股抑价率的历史经验两个方面出发寻找替代指标,力图更加综合全面的反映投资者情绪。本文依据正向反馈交易假说和信息瀑布流效应假说,提出后来入市的投资者会根据前期IPO抑价程度推断本期IPO的抑价水平,进而构造了中小板上市公司首日抑价的时间序列,在方法上采用自回归(AR)模型,得出IPO首日抑价序列存在多期滞后效应的实证结论。相对于把研究重点放在投资者情绪对IPO抑价影响传统文献来说,使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是一种全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