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秦时期是我国古汉语发展的源头,对先秦时期助动词的研究有助于理清助动词发展历史的脉络及分支。本文选取《孟子》这一先秦典范作为语料,通过对《孟子》助动词系统的概括与分析,力争能够为先秦助动词研究乃至整个助动词的发展与演变提供些许资料。本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第一,对孟子其人与《孟子》其书进行概括与阐述,《孟子》一书既生动的反映了战国时期的语言风貌,又是我国两千多年书面语的滥觞,是古汉语研究宝贵的语料库;第二,对助动词研究现状进行归纳与总结,考察其名称、词性、分类标准及助动词+VP性质等问题。重点对先秦助动词研究成果进行回顾,为本文研究奠定基础;第三,在综合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本文助动词判定标准。第二部分,《孟子》助动词分类研究。分为可能类6个:可、可以、能、足、足以、得;意志类5个:敢、忍、欲、愿、屑;应该类2个:当、宜。采用穷尽统计与归纳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每一个助动词的句法结构、语义、语用进行详细分类,并且举例分析,基本清晰展现了《孟子》助动词系统的概况。第三部分,《孟子》助动词比较研究。首先,对《孟子》助动词系统中语义、语用相近的各组助动词进行比较分析,归纳出异同;其次,对《孟子》中三大类助动词进行总体比较,发现可能类助动词出现频率最高,应该类助动词出现频率最低。最后,将《孟子》助动词与其它作品助动词进行比较。《孟子》助动词与先秦时代其它作品进行比较:发现在先秦时代,可能类助动词发展最为充分,"可"、"能"出现频率最高;意志类助动词基本发展成熟,"欲"、"敢"出现频率最高;应该类助动词比较少见。《孟子》与后世中古时期助动词进行比较:可能类助动词仍然占据最大比重,"克"、"堪"逐渐消亡;意志类中"欲"发展的更为成熟;应该类助动词获得极大发展,不仅出现新的助动词,在频率上也迅速增加。第四部分,结语。总结全文,助动词系统内部是一个动态的有机整体,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在其发展过程中,有新生、有消亡,体现了"趋简性与繁复性并行不悖"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