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介词是英语中最活跃的词类之一,和动词一起构成英语的重要词类。由于介词用法错综复杂,所以它一直是英语学习中的难点,也是语法学家和语言研究者研讨的焦点。初期的研究只限于介词在语言中所处的位置及作用的研究。以往的介词教学方法通常是将介词的不同的意义一一列出,同时用相应的例句进行解释说明。依照这种传统的方法学习介词,通常会导致学习者难以掌握介词及其搭配的用法。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使得研究者们对于介词在语言中的地位有了重新的认识。认知语言学倡导语言来自人类对于外部世界的亲身体验。研究者对英语介词的认识突破了仅限于对其在句中的位置及功能进行研究的局限性,对于介词在语言中的重要地位有了新的认识。本文提出用认知语言学的方法研究介词语义,意向图式和隐喻理论可以有效解读介词的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以往的研究多数集中在理论层面,忽略了其在教学中的应用。本文作者试图通过实验检验有效性,主要是将意向图式和隐喻理论应用到介词教学中去。本文选择空间介词OVER作为研究对象,拟从认知的视角对英语介词OVER的意义进行研究,利用意向图式解读OVER的空间意义,通过意向图式运用隐喻理论进一步解读空间的扩展意义,阐释OVER各项意义之间的联系,并尝试建立一种适合中国学习者学习介词的教学方法。本文首先基于认知隐喻理论,研究介词OVER的不同意义,接着应用认知视角下的一词多义现象分析介词OVER的不同含义,随后将研讨成果应用于介词的教学实验中。通过在认知视角下的一词多义现象分析介词OVER是否有效可以通过在实验中得到的信息表现出来。实践表明,通过传统的教学法和认知语言学分析法之间的对比,即从学生的实验成绩结果表明,通过认知视角下掌握介词的多义现象,即在学生掌握和运用意向图式和隐喻之后,学生能够更灵活地使用介词。本论文总共包括六部分。第一章介绍了学习者学习英语介词的重要性,分析了传统语言学对介词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研究介词语义的重要性,系统介绍了相关的理论背景知识,提出本论文研究的重要性并列出本文结构。第二章主要是回顾了之前一些语言学家的研究。介词的一词多义成为认知语言学里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本章主要是有关国内外语言学家对介词的一些相关研究并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但怎样把研究成果应用到实践教学中去还远远不足。第三章主要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本章主要对原型理论,隐喻及意向图示等相关理论进行了重点说明,提到原型理论,一个词的所有相关义项中,有一个意义是其他意义的原型,而其他意义又是在该意义的基础上扩展和辐射得来的。隐喻是人类认知和表达世界经验的一种普遍方式,是从一个概念域或认知域向另一个认知域或概念域的结构映射,它是我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力的认知工具。意象图式产生于我们的身体与外部物质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与外部世界的这种关系的相互作用经过多次反复,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一定的意象图式。认知语言学认为空间概念是构成其他概念的理论基础,空间概念等同于空间意义,因此掌握介词的空间意义是非常重要的,是掌握其他意义的基础地位。通过对这些理论的重点阐述,为第四章的理论内容分析提出了可靠的理论依据。第四章对介词OVER意义进行了系统分析。本章首先对选择OVER作为分析主体作了简单的阐述,接着是对OVER原型意义进行了一个具体的推断,根据Tyler&Evans (Tyler&Evans,2003)在原则性多义模式中提出了五条推导介词的原型意义的检验标准可以推断出OVER的原型意义是为垂直在上,即将OVER的基本空间意义确定为“在…上方并接近”。随后运用Lakoff提出的全面细化(full specification)的方法结合意象图式分析OVER的其他意义,最后分析OVER的隐喻拓展意义。第五章是通过分析OVER的一词多义进一步把它应用到教学中来。在教授学生掌握和运用OVER的意向图式和隐喻义之后,本章提出了一个教学模型。实验主体是南昌工学院非英语专业的40名大一学生。实验主体是一班和二班两个小班共计40人的学生,可简称为Group One和Group Two,每组20名学生。两组掌握的教学内容和时间是一样的。把相同的任务完成之前,其中Group One组按照以往讲解介词的教学法,而Group Two即从认知语言学一词多义的方法分析介词。实验时间持续60分钟,其中40分钟讲解,20分钟答题,讲解之后对他们进行测验,随后分析他们的测验结果,发现Group Two的得分高于Group One,结果表明通过认知语言视角下讲解介词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当然,认知语言学视角下分析介词习语和短语动词的学习也有一定的启示。第六章是对全文的研究所做的总结。实验结果表明通过认知语言学学习介词不仅可以减轻学生记忆单词的负担,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