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OSAT数据的全球碳通量分析

来源 :山东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o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人类CO2排放导致的温室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各界的广泛关注,CO2的源汇评价已成为国际上研究的焦点问题。准确、实时、大范围的监测CO2浓度对于获取高精度的通量数据、缓解温室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卫星观测大气CO2浓度逐渐在全球碳循环中居于重要地位。为了提高CO2的观测精度,日本于2009年1月23日成功发射了首颗温室气体观测卫星GOSAT,之后陆续发布了一系列数据产品,为研究碳通量、解决温室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源。  本文基于GOSAT L4A全球碳通量网格数据(1°×1°)推算得来的NEEGOSAT数据,利用CASA模型模拟的NEE数据(NEECASA)、Ameriflux地面碳通量观测站点的数据进行对比验证。分析2009年6月到2011年10月期间的全球陆表碳通量的时间变化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揭示全球各纬度带植被覆盖区的通量时空变化规律以及各大洲各国家碳通量的变化特征,并对各大洲、各国家的碳通量进行了估算。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包括:  (1)通过NEEGOSAT与NEECASA对比发现,尽管NEEGGOSAT数据显示的全球年陆表碳汇总量大于NEECASA数据,且NEEGOSAT月平均数据的数值变化范围与NEECASA相比较大,但两者在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趋势上大体一致,而且两者的月数据显示出较高的相关性。利用Ameriflux站点数据对NEEGOSAT数据进行验证,发现从平均水平来看,森林的通量观测站点NEEGOSAT数据验证的效果较好,稀树草原的验证效果相对较差。  (2)从NEEGOSAT数据的对比验证结果来看,造成NEEGOSAT月平均数据与NEECASA数据、不同下垫面站点碳通量数据的差异的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a)所用对比验证数据的空间尺度不同。(b) GOSAT数据的不确定性。(c)模型反演的不确定性,包括CASA模型的不确定性及反演GOSAT通量数据的全球碳循环一体化模拟系统(IGCCMS)的不确定性。  (3)基于2009年6月到2011年10月的NEEGSOAT数据的分析表明,在空间上,陆表碳通量的分布特点与植被覆盖类型以及所分布地区的气候类型有明显的关联。强碳汇大多分布在以森林为主要下垫面的地区,强碳源主要分布在以稀树草原为主要下垫面的地区。在时间变化上,植被生长季表现为碳汇,非生长季表现为碳源。  (4)基于2009年6月到2011年5月的NEEGSOAT数据的估算结果表明,从2009年6月到2011年5月,全球陆地总体表现为碳汇,2009年6月到2010年5月的碳汇总量为-2.54 Pg Cyr-1,从2010年6月到2011年5月的碳汇量为-3.49 Pg Cyr-1,两年的年平均陆表碳汇量约为-3.02 PgCyr-1。各个大洲年平均陆表碳通量除非洲(0.35PgCyr-1)之外均表现为碳汇,其中亚洲的碳汇量最大,约为-1.05 Pg Cyr-1,北美次之,约为-0.82 Pg Cyr-1,欧洲与南美洲相近,分别为-0.65 Pg Cyr-1和-0.55 PgCyr-1,大洋洲的碳汇量较小,约为-0.30 PgCyr-1。对各国家年平均陆表碳通量的估算发现中国和美国的年平均碳汇量约为-0.56 Pg Cyr-1,巴西为-0.54 Pg Cyr-1,俄罗斯的碳汇量为-0.48Pg Cyr-1,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碳汇量也大致相同,约为-0.26 PgCyr-1,日本的碳汇量最小,约为-0.02 Pg Cyr-1,大致处于碳收支平衡状态。
其他文献
2007年12月至2008月11月在胶州湾的2个典型站位采样,结合Landry稀释法和改进后的Frost的直接计量法研究了不同粒径范围的中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和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速率,并对
本文通过对青岛南部近海在2006年8月(夏季)、12月(冬季)、2007年3月(春季)和10月(秋季)四个航次的综合调查,对四个季节浮游植物的物种组成、细胞数量分布、优势种及其分布、群
学位